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當科技工具的力量被過度詮釋

本文刊登於<嗷>雜誌

十二月二十日<嗷>在高雄舉辦的野草莓座談會中,有一場關於學運與網路科技使用的討論。野草莓學運與過往台灣社會運動最大的差異之一,即是網路科技的充分運用。網路傳播不但讓全台各地甚至國外的支持者,能夠更快獲得學運的相關資訊,即時影音傳播,也讓無法到場參與的支持者隨時關注現場狀況。網路科技對於此次學運宣傳的正面貢獻,眾所皆知,在此無須贅述。然而,十二月二十日的野草莓檢討座談會裡,有些與會者就他們在學運現場的觀察,提出網路對學運的限制。會中有教授指出,學運的網路直播,其實會抵銷一些學運的力量,此位教授甚至在學運開始時,曾建議學生關掉現場直播。例如,他認為有些人會因為能坐在電腦前觀看轉播,而不願親自到學運現場靜坐支持,因而影響到場支持者人數。

我認為,如此探討網路轉播對學運的負面限制、或著重網路科技對於學運成功的必要性,連帶點出了台灣社會許多領域裡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台灣這科技島國裡,「科技發展使用」與「訊息溝通成果」兩議題的區分,仍太過模糊。

科技工具只負責傳遞,不負責溝通。科技的發展使用,與其承載內容的溝通目的,其實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前者只是傳遞後者的工具,工具再怎麼先進、再怎麼多元,並不會改變訊息接收者對於訊息內容論述的理解與立場態度。以此次學運為例,網路現場轉播的有無,當然能影響學運的宣傳速度與範圍,但並不改變網路使用者對學運訴求的認同與否; 同理,網路使用者不願改變習慣起身到場參與,也無須歸罪於資訊透過網路平台太過唾手可得; 畢竟,訊息接收者的態度改變,與資訊取得的難易度並無太大關聯,而是端看訊息內容論述是否能提供強大的理由,說服他們改變習慣與立場。

其實,網路、硬體材料、科技等資訊傳遞工具在功能上的過度詮釋,可見於台灣社會許多領域,其中又以教育尤為顯著。台灣教育改革十幾年來,始終以教材的多元化為重要革新手段之一。「一綱多本」即是最明顯的落實政策。教改人士始終誤信,只要教材多元化,即能賦予學生多元思考力。事實上,無論教材分配如何變革,只要教材內容的架構與教學方式維持原狀,學生的思考力培育,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改變。另一例是近年來,台灣學校為標榜課堂的數位化而使用的電子互動式白板。然而,教材的數位化或網路化,也未能讓學生跳脫填鴨式的學習。換句話說,多元教材與數位科技等硬體工具的革新,並無法衝破傳統教育的藩籬; 一個國家的教育,想要經歷典範轉移,要汰舊換新的,並非教材、技術與工具,而是它對整個教育理念的信仰與原則; 該改變的,正是教學工具所承載的訊息、觀念、內容設計。當然,後者在台灣的教育體制裡,幾十年來尚未改變過。

台灣社會對於科技與觀念兩者的探討界線太過模糊,上述的學運與教改議題只是其中兩例。科技的發展,當然可使傳遞工具更多元,然而,「多元工具的使用」與「訊息內容的建構」兩者在功能上的界線,若欠缺釐清,當溝通發生問題或成效不彰時,我們太容易歸因於前者而忽略後者。我們太容易以為,科技的革新與觀念的進步能畫等號、以為新技術的訓練等於創意的培育、以為網路平台上的頻繁互動即代表意見的溝通、以為訴求的廣泛迅速傳遞,就如同獲得更多人的支持認同。

總而言之,近年來,雖然有些研究的確開始質疑起科技的發展使用對觀念溝通的負面影響,我認為,如此檢視科技的限制,仍是過度詮釋了科技在溝通層面的影響力。技術、材料、網路等不過是溝通工具; 觀念說服的成敗或訊息接收者理解上的改變,端看溝通者本身如何架構與深化論點。同理,僵化的材料文本與溝通者本身思考力的缺乏,也不會因為傳遞工具的多元化或數位化而有一絲改變。於是,當我們忙於歌頌或強調科技工具的使用時,其實更應該正視檢討的,是來回穿梭於傳播管道的訊息論點本身。

Read more...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柔軟的跨越

十二月中回到台灣後,心一直是暖的。

台灣的空氣是暖的; 新認識的朋友們,臉上掛著的笑容也是暖的。

這一個多星期以來,持續不斷地與不同的朋友們,談了許多我曾思考過很久的議題,關於社會、藝術、文化、教育等等; 我曾自以為,許多議題,我已在遙遠的國度,用訓練有素的方法思考論證過。

然而,無論我對議題能提供多少邏輯性的解釋、引述多少世界各處的事實,當我面對各式各類台灣人時,他們對於相同議題的不同理解、描述故事的不同態度、討論同議題時的不同氛圍,我還是太陌生。

我從不想被編入甚麼"學者、老師"等目錄,因為,對於其職業任務,我還是無法說出令人滿意的定義。我真正想做的,是發掘解決問題的方向。從我熟悉且信仰的向度出發,解決人的問題、人在不同社會脈絡面對的問題。

問題,只要有個犀利的切入點與現象觀察,或許不難詮釋; 解決方法,有邏輯與理論的支持,或許也不難推斷出。但對我這個空降的外星人來說,最困難的,是在台灣缺乏對社會現實的見識,對真實面,沒有足夠廣度的觀察---這是無奈的事實。在台灣,我還需要一種柔軟的跨越能力與實踐,穿梭於各類朋友們看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詮釋方式,融入他們對世界的不同認識。

回台十幾天後,最珍貴的體驗與收穫,居然是這樣一道遲來的恍然大悟...


(圖:選自oj2005相簿)

Read more...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野草莓, 我從萬里以外看到的

(圖. 由oj2005拍攝)

野草莓滿月了。
其實,我很感謝野草莓學運。

從學運一開始, 我就發現, 野草莓像是希臘神話梅杜莎那雙眼, 讓有些直視它的人, 居然成了没法思考的石頭。一整個月後, 野草莓對於身在萬里以外的我來說, 簡直是一面明澈的鏡子, 它把台灣內部, 無論是社會或者教育層面的許多癥結, 全展開在我面前.

這一個月來, 反對野草莓的聲浪從沒有停過. 令我最驚訝的是,從網路匿名謾罵、報紙的冷嘲熱諷、到名作家教授的批判,一切批評聲音,即使由不同層次的人、用不同的語言來包裝,或是醜陋髒話、或是振振有詞,這些反對聲音,居然能那樣的雷同,全都困在同樣的幾個爭議點,繞阿繞的,找不到出口。

從這面鏡子裡, 我看到盲目的虛假和平意識,讓台灣人太輕易地把"抗議"與"社會混亂"畫上等號. 無論是批評"野草莓占據自由廣場"、"野草莓違法集會"、"修集遊法會造成社會動亂"之類的反莓意見,都基於此。

或許我已經習慣了見到北德大城市, 例如我居住的布萊梅或者是首都柏林, 每週必上演的街頭抗議, 以及德國內部知名評論家們, 屢次撰文讚揚勇於上街頭抗議示威人士, 我對於那些秉著理性論述, 願意站出來對抗政府體制的社運人士, 十分尊敬. 他們是讓社會進步的一大動力.

而台灣多數中產階級, 甚至應負起喚醒公民意識責任的媒體與名社會評論家們, 寧願沉浸在自以為和平理性的氣氛裡, 就像被上了眼罩的馬匹, 只看得見眼前一小片膚淺表象. 即使嗅到被安祥氣氛掩蓋住的社會各問題, 除了盲目地別過臉去視而不見, 有些人還要伸出兩腳踐踏一番, 抱怨那些願意嘶聲力竭談論問題的人, 污染了自己眼前和平假象.

再者, 從我習慣的角度出發, 野草莓這面照妖鏡裡所呈現的, 還有一道道的鐵證, 再再反射出一個事實, 台灣有嚴重的邏輯教育缺失,公民教育的失敗, 讓我們欠缺有論證能力與意願的公民. 因此, 糾結在許多台灣人心裡的藍綠情節,永遠駕馭在所有議題的探討之上; 無論討論什麼議題, 只要"藍綠幽靈"飄了出來, 理性探討的空間即被斬斷.

很多批評野草莓的爭議點, 擺到其他社會, 都只顯的可笑. 例如"野草莓太泛政治化", "大學生要單純一點", 曾幾何時, 大學生要以"不懂政治"與"不理會複雜社會"為榮?

"有政治傾向, 理性地清楚地了解自己支持哪一個政黨的理念", 在每個民主社會, 原本應是人人都應要持有的公民條件, 但在台灣, 有了這條件, 馬上就與藍綠惡鬥牽連不清. 除非把自己裝扮的政治冷感, 或踩在虛假的中庸大道上, 否則就沒有提出訴求的正當性.

台灣這強大的藍綠幽靈, 殲滅了任何就事論事的空間.

在前幾期的新新聞專欄裡, 我讀到一段不算少見的呼籲:

台灣長期陷在國家與族群認同的矛盾中, 要跳脫這矛盾, 需要讓新的世代從小就建立起公民社會的意識, 和公民社會的運作規範, 只有在公民社會的基礎上, 才能讓國族認同的議題變成是可以理性溝通的討論.
公民教育與公民意識的培育, 對消滅上述幽靈來說, 極為也急為重要. (針對這點, 我曾經提過幾個具體建議). 當代許多教育理論已經清楚告訴我們, 公民意識, 不是上一上公民與道德課, 死背準則, 講講品德, 就能獲取. 那應是一整套理性與邏輯思考的訓練, 透過這些訓練, 相互尊重或同理心等心理認知意識, 才有辦法隨之而起.

我很感謝野草莓.

在我錯過第一手體驗台灣十年社會巨變的機會後, 凝視著野草莓這面鏡子,讓我清楚看見,台灣的公民社會,原來還是令人擔憂地、太不成熟...

Read more...

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前納粹人權罪犯的審判

上周明鏡新聞刊出了一則標題為Delayed Justice"遲來的正義"的報導,講述前納粹警衛John Demjanjuk,即將被引渡回德國受審。這位五十年前就成為美國公民的人權罪犯,在二戰期間的波蘭集中營,負責毒氣室的死刑執行,他直接牽涉29000位猶太人的屠殺。若審判結果罪名成立,這位現年八十八歲的老人,餘生可能即將在監獄裡度過。

二戰結束後,納粹罪犯調查中心(Central Office of the State Justice Administration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Nazi Crimes)於1949年在南德成立。調查與保存納粹屠殺的資料與受害者名單,從戰後至今,他們也陸續將7000位人權罪犯起訴判刑。

明鏡新聞報導也寫到,這次納粹罪犯調查中心,在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努力後,終於成功地申請將John Demjanjuk引渡回德國受審。

這篇報導,詳細地交代這三十年來,德國人權組織與上述納粹罪犯調查中心如何竭盡所能地想讓這位雙手沾滿血腥的集中營警衛繩之以法。(他是目前排名第二的逮捕對象,第一名是據說目前仍活著、但躲藏在南美洲的前納粹集中營醫生Aribert Heim,這位醫生曾在集中營利用猶太人作過很多極度殘忍的醫學實驗。)

John Demjanjuk原本出生於匈牙利,是修車廠工人,但在1942-1945年間,他參加了由納粹號召5000位東歐年輕人組成的青年兵團Trawniki,這些年輕人,全被派到集中營去執行殘忍的屠殺任務。他在法庭上宣稱,他會參加這青年兵團是逼不得已的,因為他在1942年時,由於納粹入侵成了戰犯,當時他願意"為了幾塊麵包就出賣自己靈魂",他是逼不得已才加入Trawniki,成為納粹的一員,負責將一車車的猶太人送進毒氣室。

戰後,Demjanjuk在南德繼續開修車廠工作,從沒有因為他的納粹身份有任何阻礙,他成家後,1951年他申請全家移民美國。

從1970年開始,德國納粹罪犯調查中心聯絡美國,希望能引渡這位罪犯,1988年他被逮捕,送往以色列法庭,當時因為有五位猶太受害者指認,原本被判了死刑,然而,這五位受害者裡,有三位事後承認在指認時搞錯了人,於是Demjanjuk因為這些受害者的錯誤,無罪釋放,回到了美國。

之後幾年,德國納粹調查中心不斷地收集被害人資料與Demjanjuk執行屠殺的證據,終於在今年正式發函美國,要求引渡。Demjanjuk的兒子也不斷地寫信抗議,他的父親,是因為德國政府想在國際媒體前表現正義的形象,才被誣陷,他的父親其實是無辜的。

這次能成功引渡John Demjanjuk,即使不確定他是否將因為健康因素脫罪,對德國人權組織來說是一大鼓舞。目前,還有大約十五位活著的前納粹罪犯,這些八、九十歲的老人們,改名換姓後,躲藏在南美洲各處。然而,有Nazi hunter之稱的德國納粹罪犯調查中心表示,他們仍會竭盡所能地追查,即使是遲來的正義,還是一定要伸張。

Read more...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創意培育不是技能訓練

本文刊登於聯合教育論壇2008/11/19

日前有報導指出,文建會將在四年間投入廿億元經費「建構文化創意環境」,眾多學者也憂心,台灣重考試的主流教育,培育不出創意人才,政府應建立實力重於學歷的文化創意人才培育模式,也就是成立不同於主流教育制度的文創人才培育模式。

筆者以為,有意提升台灣創意人才的培育,首應探討的,是如何改善主流教育只重考試的僵化制度,並在其注入刺激創意與靈活思考的教學元素。

報導裡指出,目前台灣的許多大學已成立數位媒體、藝術的相關系,但創意人才的培育狀況,仍成果有限; 因此,有學者指出,想有效培育創意人才,台灣應該轉而加強傳統藝術、戲劇科系的數位技術能力。

然而,我認為,此創意培育觀念亦有點本末倒置。目前台灣創意人才培育方面所令人擔憂的,是即使台灣已經有眾多文化藝術相關學校科系,優秀突出的創意人才仍有限。而眾所皆知,創意,是一個人靈活思考、想像力的組織展現。若台灣學生在國小與中學,都只接受僵化的主流教育,如何能期待他們一上大學,即使進了文化藝術科系,就能馬上有展現創意的能力? 沒有這些最基本的思考與組織能力,即使學生有密集的表演技能訓練、有數位技術的或多元媒體工具在手,創意這複雜的抽象形體,也無法具體發揮展現。

的確,數位技術能力與藝術結合的教育,可以產生數位內容產業的人才,但這些技術人才不代表文化創意人才。也就是說,創意的培育,與表演技能或數位技術的加強訓練,並無法完全畫上等號。

再者,創意這概念,不只適用在藝術與表演方面,各門學科、各個領域,想要有理論或實踐上的突破與進步,靈活的思考下產生的創意,亦是最重要的推動力。以台灣只重考試的僵化主流教育,欲在各學科、各領域培養出有創意的理論家或實踐者,成果恐怕亦是有限。

如報導所說,台灣以考試分數為重的教育,沒有太多活躍思考的訓練,的確是摧毀台灣教育體制裡創意培育的首要原因。因此,針對加強台灣創意人才的培育,除了成立於不同於主流教育制度的培育模式,台灣教育學者們更應該探討如何在主流教育下,加強創意與靈活思考力與組織力的教學元素。筆者以為,這才是提升台灣整體創意人才培育的治本方法。

Read more...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德國的"反核抗議": 一樣是"抗議"相關報導,為何...(下)

本文接續 德國的"反核抗議": 一樣是"抗議"相關報導,為何...(上) 比較台灣與德國有關抗議報導與評論的品質差異。

以下為我從幾份不同立場的德國報紙所節譯下來的反核抗議相關報導:

中間偏左的"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這次在Gorleben(漢堡附近城市,也是抗議地點)的抗爭行動,象徵反核運動已超越德國幾十年來的傳統儀式, 進入另一新階段。這次由綠黨所動員的反核抗議, 有前所未有的抗議人數. 群眾之龐大, 讓人想起G8高峰會議當時的反全球化抗議規模. 由於之前的校園宣傳與號召, 使得這次抗議行動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的一起加入, 如此一來, 原本讓德國人普遍以為走入歷史的反核運動, 有了復甦傳承的希望.

或許是因為目前核廢料掩埋場的不穩定狀況與新聞, 讓這次的抗議動員如此成功. 這次抗議無論是對核電企業, 或對德國總理Merkel與她的政黨來說, 都是一個重要警訊. 許多年輕公民都深信, 上一任政府(SPD與綠黨)所推動的"核電減廠計畫"理所當然要繼續實施。即使政府想要用全球暖化危機來說服民眾核能的好處, 趁機粉飾核能電廠對環境的污染, 恐怕也難以成功。目前德國政府的政策走向, 必會再度激起"反核"這有悠久歷史的運動大復興.


偏保守的"世界日報"(Die Welt)
由於石油天然氣價錢上漲與德國長期來自俄羅斯能源輸出的依賴, 政府再度審視核電的必要性,讓核能企業復活。然而, 核廢料掩埋的問題, 卻從沒有辦法正式被解決. 即使那些贊成保留核電廠的人士也都應承認這一點。關於核廢料掩埋問題, 政府與相關人士絕不能迴避不談。

週末的反核抗爭行動所反映的現象, 是整個議題將很難有"取得折衷解決方法"的空間。對那些第一次參加反核運動的年輕人來說, 整件事情只有"對與錯", "廢核廠要不就抗爭"之分。

左翼媒體"每日報"(Die Tageszeitung)
德國核廢料掩埋問題, 再度登上檯面。那些能源公司企業,正期望廢核電廠計畫可以因為保守黨執政而取消, 畢竟CDU(執政黨)與FDP兩保守黨派已經公開表示會盡力讓核電廠繼續營運, 甚至利用這議題, 來打嬴得明年國會選舉。

然而, 上週的大規模抗議行動, 顯示這議題不一定對執政黨的民調有好處. 德國的反核運動停歇了好一陣子, 不是因為人們會無條件接受任何政策,而是德國民眾以為政府會繼續2000年就訂好的廢廠計畫。上週的抗議行動,已經象徵德國人會繼續爲反核抗爭下去。

很明顯地, 各在野黨都在利用這議題爲自己政黨形象加分。屬於在野SPD黨的環保署長Sigmar Gabriel也表示, 這反核議題會是左右選舉結果的關鍵。綠黨高層在週末, 比以往的抗議行動都更高調地參與了這次行動, 左翼黨(Die Linke)也到場企圖收割政治利益,這三個黨(SPD, 綠黨, 左翼黨)若明確堅持反核,堅持廢廠計畫的實施,反核議題必定會這些政黨,在明年的選舉得到更多的關注。

基本上, 整個德國反核抗爭, 很明顯地就是從2000年來兩個不同黨派執政前後政策不配合的後果, 支持反核的就不可能支持執政保守黨,抗議者政治傾向很明顯。且如同報導所說, 在野黨也準備利用反核議題來當作明年選舉的籌碼。

然而,德國報紙登出的報導與評論,與我這幾天陸續在台灣媒體上讀到的學運相關報導與評論,最大的差異,是"就事論事"的邏輯力。例如,我在德國各主流報紙陸續讀到的反核抗爭新聞或評論, 從沒有出現過類似以下的論述:

1. 那些反核年輕人背後有政黨支持, 所以他們的動機令人質疑,

2.反核人士與警察發生流血衝突是暴民, 怎可以不譴責暴民"污染"社會平靜, 而只繼續討論核廢料污染,

3.在野黨要反核能政策前, 先自己去檢討一下前總理SPD黨的施絡德與俄羅斯天然氣企業的曖昧關係, 要不就没立場反核汙染

德國每份主流報紙, 如上所註名, 都有明顯的政治立場,然而,一個關於政策與議題的評論,不會因為這議題背後的政治黨派與報紙不同調, 就否定這個議題的正當性(如1.); 報紙評論更不會為了替自己政治立場擺脫這議題, 而拿其他議題來牽拖與模糊焦點(如2.或3.).

我有很多德國同事與學生, 都是積極參與德國社會運動的年輕人。我親眼所見的是,他們的抗議行動,多是反對執政黨某政策與不當行為,他們無需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包裝得政治超然。他們一旦有了理性的論述,即可上街頭。

所以, 當我這幾天所讀到這樣一則由台灣某教授寫的評論,尤其是見到以下的這段話,並對照我所見過的德國抗議行動,我感受到台灣學運的悲哀之處:
因此,這個聲明雖然意圖超克藍綠,但效果上是否反而再度強化了藍綠對立,則頗讓人憂心。因為人們有理由擔心這個理應進步的反集遊法議題又再度包裹了政黨鬥爭的議程,不然為何非得以這樣的特定辭庫與象徵來框架這個議題?是有可能擔錯心。但是,運動者非得選擇要讓另一群同胞公民擔這個心、起這個疑嗎?何況這個選擇非但無益反且有害於運動的真正普及。這是我拒絕連署此聲明,但衷心支持學生挑戰集遊法的理由。

這次學運的訴求與論述基準,我覺得再理性不過。學運最近屢次被批評、扯進藍綠爭議的最大原因,是由"台灣的藍綠惡鬥"與"台灣民眾普遍沒有理性思考力、容易被媒體操弄而撕裂"這個兩大元素所長期交織的惡性循環造成。若要說學運的訴求與其議題框架不夠深廣、不夠超越藍綠、易引起誤導,這邏輯未免有點本末倒置。

學運被扭曲,算是上述惡性循環的受害者。難道因為台灣社會有此惡性循環、像幽靈般的充斥各角落,所有基於理性的抗議行動,都得認命地把此幽靈的跟隨認為理所當然,且若無法與這幽靈和平共處,這行動就不算有被各界支持正當性??

是否以後每次有人想出來抗議政府的某不當行為,都得把歷年各不同政黨執政時的類似政策,公平地、超克藍綠地各個細數、批評一輪,讓這幽靈滿意點頭了,在台灣才能算是有抗議的立足點,否則台灣公民就有理由起疑擔心運動者背後的政治動機?

那好在台灣政黨歷史還不是很長啊...

Read more...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德國的"反核抗議": 一樣是"抗議"相關報導,為何...(上)


就在台灣野草莓學運開始後不到幾天,德國一群反核人士,也在十一月八日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抗議,約莫有一萬五千人自發參與,企圖阻止從法國承載核廢料準備到漢堡附近某城市傾倒的運輸火車。基本上,整件反核抗議行動的背景是這樣的:

德國在2000年時,由總理施洛德的Social Democrats黨(SPD)與綠黨聯合執政,當時他們宣告了即將逐漸減少核能使用率的計畫,目標是2020年關閉所有17座核電廠。當時,德國民眾都以為,自幾十年來就活躍於德國社會的反核運動算告一段落。然而,最近梅克爾的保守執政黨又提起要減慢關廠的計畫,外加幾起輻射外洩的新聞,整個反核抗議行動,於是在上周末又復甦。



上周我在校園裡就見到這些反核人士張貼的海報,我們系上也有學生加入抗議行列。 這些抗議人士,在寒冷的德國冬天,露宿三天兩夜,他們的行動,讓整個核廢料運輸行程延誤了14小時,這場抗議雖是由德國反核組織發起,但德國在野黨綠黨與左翼黨(Die Linke)也都動員參加,抗議行列裡也可見德國綠黨的黨內高層人士。

不過,上周的反核抗議,是德國自2001年來最激烈的一次 (這裡有更多照片)。抗議人士不只把自己鎖在鐵軌上好阻止運輸火車的通行、還在場邊放火燒警方用來阻隔抗議人士的圍欄,很多抗議民眾與警察發生衝突,雙方都有流血受傷 (在台灣,這些反核人士應該就是所謂的"暴民")。



當然,德國報紙媒體也都報導評論了這次抗議行動,大多指出,德國反核爭議示威,恐怕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且各黨派如何面對這議題,會決定明年國會選舉結果。

這幾天,我相繼讀了幾份不同的德國報紙對於反核抗議的評論,也從網路上讀了台灣主流媒體對學運的報導。然而,我每天固定的讀報時間,居然成了有趣的台灣德國"媒體報導品質"大對比。

最有意思的差異是,即使台灣此次野草莓學運主張他們行動與政黨無關,媒體對他們的報導,還是著重批判這些學生的政治顏色、甚至有媒體把學生比為民進黨打手。而德國上周的反核抗議行動,直接牽涉政黨利益,且抗議行列裡甚至有很多在野黨高層,但德國報紙評論,無論立場偏左或保守,幾乎不作任何政治抹黑或提及抗議對選舉利益的影響,只著重討論這次反核行動對德國社會運動的意義、核汙染問題、與德國各政黨都該面對的問題。

(因為實在有點過忙,過幾天,我會翻譯幾段我在不同立場的德國報紙裡所讀到的"反核抗議"相關評論,希望可以更明顯對比台灣與德國報紙的品質。品質高的報紙,應該發揮資訊傳遞甚至社會教育的功能,而不是淪落成為政黨互鬥抹黑的工具,否則,其內容跟二流小報或電視上的名嘴天花亂墜不負責任的話,有何不同?)

接續閱讀: 德國的"反核抗議": 一樣是"抗議"相關報導,為何...(下)

Read more...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野草莓學運,學生加油!


(圖:轉貼自Billypan部落格)

從十一月六日起,就透過網路,關心著台灣這場學生運動的進展,在電腦螢幕上見到這些學生的吶喊與堅持,我的心情也跟著激動,好幾次,克制不住內心感動,對著電腦螢幕飆淚。我人不在台灣,但每天無法不分心地從工作軌道跳針好幾次,透過網路現場直播, 部落客與twitter網友的紀錄,關注這些學生。



上周五,幾個臉龐未脫稚氣的德國學生,也出現在我面前,跟我報備他們想要早一小時離開課室,因為他們要啟程去柏林附近的一個城市,參加反核廢料傾倒的靜坐抗議。隔天,我就在新聞上,看到這些年輕人與學生們,為了抗議與阻止從法國載到東德傾倒的核廢料運輸火車,把自己身體用鐵鎖綁在鐵軌上,不讓火車經過。他們更在德國攝氏五度上下的氣溫裡靜坐過夜,就為了他們深信的社會價值。

圖:自bwpingu部落格轉貼

讀到這些新聞,看到無論是德國或者台灣學生的照片,我都再也無法心情平靜、保持沉默。我人不在台灣,無法到現場支持這些台灣學生與他們的理想追求。Again,我目前能作的,是告訴德國民眾,台灣也有一群年輕學生,就為了他們相信的人類價值,正努力用自己的力量,想改變醜陋的社會現實。於是,我把這次野草莓學運的宣言、訴求整理成一篇德文評論,再次刊登在德國新聞網站。我會持續從德國透過網路,關心這群學生,繼續在德國媒體上為這些學生的訴求與理想發聲。

學生加油!

野草莓學運學生的心聲
野草莓學運活動官網: http://action1106.blogspot.com/

Read more...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人權, 我們能作什麼?


(圖.由avant拍攝, 轉貼自台權會網站)

我常在部落格寫一些我在德國所親眼目睹的人權事件與行動, 記下德國與其他國家的轉型正義, 翻譯德國媒體各類人權相關的報導等等. 我一直很訝異德國媒體, 教育,與我身邊的德國同事與朋友, 對人權意識的重視與推崇.

台灣學校教育裡, 從沒有人權教育這一環, 我不是指要學生死背"人權"的定義或人權歷史與宣言. 而是, 台灣至今的教育體制, 並沒有辦法培養學生人權意識的兩大重要基礎: 理性與尊重. 所有人都知道這兩個耳熟能詳的詞, 但很少有人說得出如何在課程上落實. 於是, 全推給了"品格教育"這個更模糊的領域.

我長期從事語言與教育學領域的工作, 我對社會的觀察, 常從這個角度出發, 台灣社會有著西方的民主自由框架, 但我們的教育, 讓多數人民內心揪著一團華人從古至今都難突破的單向思考習性. 這兩道力量強碰, 於是, 理性的公民社會無法落實, 於是, 多元的價值無法和解.

台灣的"人權"議題, 只要一上媒體, 總是與藍綠政治之爭纏在一起, "人權"在台灣, 好像只是替自己政治立場發聲的一個藉口. 所以, 在新聞裡屢見不鮮的, 是有很多人這廂喊著自己人權受迫害, 那廂馬上變成踐踏人權的一份子. 也就是這樣, 總讓另一方的人馬有藉口可以繼續模糊該被獨立重視的"人權"議題, 而繼續正當化他們的一切作為.

我不管這幾天, 馬陳簽了什麼會讓台灣人民賺大錢的好協定, 或者一些政客再度講些什麼令人厭惡的民粹話語, 這幾天見到台北因為陳雲林到訪, 警察對人民的不當執法, 與網友們的影像文字紀錄, 覺得這一切場景似乎像是我常在德國報導裡讀到的, 有關中國政府對異議行動的壓制. 這不應該發生在我以為是自由的台灣.

我在德國工作生活, 算是過著"安祥和樂的舒適生活", 但見到那些年輕人,只稟著對人類價值的信仰,流汗出力,我若一點都不為所動, 我內心的罪惡感必把我吞噬.

我唯一能作的, 是把這一切真實狀況, 用德文紀錄下來, 告知那些願意關心台灣狀況的德國人, 因為德國媒體並沒有報導, 台灣其實不是只想著兩岸共同賺錢的好機會, 台灣人的抗議, 也不是因為反對黨基於政治理由的煽動. 而是我們在意社會的人權價值被踐踏.

以下文章, 編譯自我今天所發表的德文評論, 刊登在由一群關心中國與台灣資訊的德國記者所架的新聞網站:


台灣是否將成為警察國家?

十一月三日陳雲林抵台, 這是歷史的一刻, 六十年多來第一次, 有如此高階的中國官員參訪台灣. 有些人對陳雲林表達熱烈歡迎之意, 當然, 也有很多人對台灣的主權感到憂心:

今年八月, 新上任的總統馬英九在墨西哥雜誌的訪問裡表示, 台灣與中國為區域關係,這樣的宣稱, 大幅的貶低了前兩任總統對於兩岸國與國關係的堅持. 這已讓很多台灣人不安.

於是, 隨著陳雲林的到訪, 關於台灣主權保護的抗議聲浪不斷. 政府也出動約莫七千位警力保護由北京來的貴賓, 避免訪客的行程受打擾. 然而, 這幾天警察的執法, 不只在"防止打擾訪客行程", 已經侵害了人權與個人自由.

有些人, 只因為手拿西藏或中華民國國旗, 就被警方非法拘留盤查, 所謂非法, 是因為在台灣, 要拿任何一種國旗都是合法的行為. 除此之外, 有些人也因為穿著表達台灣主權理念的衣服而遭警方為難, 更誇張的是, 有店家播放有關主權理念的台灣歌曲, 因引起民眾歡呼, 就被警察強迫禁止播放音樂與關上店門. 有位紀錄片工作者, 也因為在陳雲林身處的飯店附近用隨身的錄影機錄下畫面, 隨即被警察帶到警察局盤查.

這些警察的執法過程已經違反了台灣的法律, 也與保障人民權利的憲法牴觸. 令人覺得諷刺的, 是台灣在2008年, 才在無疆界記者組織的自由度排名裡, 獲全亞洲第二, 僅次於日本. 到底是爲什麼, 這幾天, 台灣這自由與民主的國家, 能如此非法地使用警力?

到目前為止, 政府仍不承認錯誤. 台灣自二十年來與獨裁政權統治的中國最大的不同, 就是人人都享有的表達個人理念的權利. 此權利被非法剝奪, 政府與警察仍欠人民一個道歉. 陳雲林訪台的幾天, 無疑是台灣近二十年來人權路上黑暗的幾天.

這是我目前能作的.

你呢? 你又能爲台灣人權的保障作些什麼?

Read more...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體驗中國網路監控的感受

上週讀德國報紙'毎日報'(Tageszeitung)時, 看到一則有意思的報導,大致是建議德國人可使用一種Firefox新推出的add-on, 一種名叫China Channel firefox(CCFF)的附加元件,來體驗中國境內網路受監控的感受。

我翻譯幾段報導如下:

中國有全世界最多的網路使用者,中國政府築起的防火牆,監控、過濾所有不利政府的消息與關鍵字。

Firefox的附加元件China Channel,使用伺服器切換工具(SwitchProxy Tool)的套件將用戶連結到中國國內各個網路伺服器。讓用戶使用中國的IP位址來上網,而這些位址有中國政府的審查監控,隔絕任何有關自由、民主、宗教和政治等議題的訊息。所以,使用Firefox China Channel,可以讓中國以外的網路使用者就像在中國上網一樣。

網路使用者在中國,只能搜尋一些政府許可的資訊。BBC或者CNN網站有時可以閱讀、有時則無法連結。若搜尋的主題或文章與西藏獨立或台灣衝突有關,馬上自動封鎖。例如達賴喇嘛的網站,完全無法連上,螢幕只會出現,"連線失敗"的字樣。

有關中國監控網路自由的議題,西方國家從沒有停止批評抗議。最近一次的爭論,是奧運時期,中國政府並沒有履行承諾,讓西方記者能暢通無阻的使用網路,當時記者們只能閱讀沒有被封鎖、對中國官方沒有負面影響的資訊。

這個軟體的設計者Aram Bartholl,也把此次的China Channel軟體創作,轉化為一場小型展覽,在香港展出。民眾會在展覽場看到兩台不同的螢幕,其中一台使用China Channel顯示中國民眾能獲取的訊息限制,參觀者可以明顯比較香港與中國的網路自由度。

國際人權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也在上周也公開批評由Google, Yahoo與Microsoft共同發起的一個網路人權提議Global Network Initiative。這提議原本是要宣導促進網路與訊息的自由與流通,也得到一些人權團體的支持。然而AI拒絕為這提議背書,因為Google, Yahoo等企業,過去一直是中國利用來監控與起訴異議人士的幫兇。即使這項人權提議指出,未來這些企業將不隨便提供用戶隱私,但AI認為,這些提議與承諾還是太過模糊,看不出任何能改變現狀,能與中國監控法規抗衡的實際方針。所以,即使這項人權提議看似能提升這些公司的形象,還是不符合能讓AI背書的人權條件。

Read more...

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日記] 又見bitch小姐 & 生活啊生活

1. 上周去當一位博士生的答辯委員. 想不到我的德國演藝界名人同事Bitch小姐(請參考此舊文: 勇闖德國情色藝能界的大學講師--Bitch小姐) 居然也到場. 已經好久好久沒有看見她, 只聽說她因為趕通告錄影, 忙到已經無法在系上開課, 所有系上會議, 她也完全缺席. 果然, 學業與演藝事業難兼顧, 真是全球通行的事實阿!



所以上週看到她, 令我驚訝萬分, 尤其是前幾週我才看過她演的電影Chiko(這是Trailer), 她飾演一名妓女, 作風言行照例大膽. 其實我已經很習慣看到她在媒體上裸露或者罵髒話, 但這位電影裡的人物, 上週走到我面前, 還跟我討論博論送交的細節, 簡直一切都太虛幻了. 那位答辯博士生的太太當天有拍照, 有把我們兩個人的交談畫面拍下來, Well, 我想我就不便把照片貼上來了....

第一是因為我若没經她同意貼照片, 可能會被她告侵犯肖像權, 到時我們的新聞一定會上德國版蘋果日報"畫報Bild Zeitung", 我可不想因此上八卦報, 讓人以為我也很想红啊.

第二是因為, 與她合照完全是個失策, 我站在她身邊整個人氣勢都弱掉, 她上周雖然衣著以近乎平民化, 但照片上誰是藝人誰是路人也太明顯了吧. 難怪我今年夏天去上海時Nicole對我的時尚感之低落深表憂心, 上次去希臘開會前她居然還在mail裡提醒要我別穿太難看, 這次收到與Bitch小姐的合照, 我完全明瞭Nicole的耳提面命果然是有根據的.

2. 上週布萊梅大學正式開始上課, 我的研究室外面走廊每天熙熙攘攘地, 整個校園又熱鬧了起來.

我這學期的課被排在周五下午, 這是個好時段, 很多德國大學生周五下午都不愛排課, 所以來修這堂課的人就不會太多. 我心裡的理想人數是一班有20人, 無論分組討論或者期末報告, 這人數通常是最好掌控的, 多於25人, 就很難關注到每個學生的狀況.

這學期我老闆又派我開一堂叫做Language and Film的課, 這種Title老是會吸引一堆大學生來修, 大家一開始都以為就是看看電影討論劇情吧. 兩年前我上過一樣的課, 學期一開始來了快五十人, 兩星期過後, 他們發現原來没那麼好混, 走了一半. 學期末, 只剩下十人真的拿到學分.

德國的系統跟台灣或英國完全不一樣, 德國學風以"自由"為主. 台灣或者英國的大學生, 若想修任何一堂課, 確定選修了就不能中途退出, 否則視同被當, 德國就不一樣, 你何時想退出都可. 這對老師來說簡直麻煩透了, 有幾次學期一開始就安排好的分組與課堂報告順序, 都因為很多人臨陣脫逃而整個打亂.

上週五我的課室裡坐了26個德國大學生. 照例來了很多金髮的年輕女生, 每位髮型衣著裝扮都是很類似的款式, 對我的亞洲眼睛來說, 她們的外表相似度真的很高. 然而, 課堂的Discussion是打分數重點之一, 所以, 我必須很快速地記住所有人的名字, 相貌與課堂表現. 這總是毎學期開始的首要艱鉅任務...

3.

十月底學校正式上課後, 周一到周五每天生活似乎陷入了無止盡的忙碌, 不過, 我反而找到了一定的生活韻律: 周五要上課, 周四要備課. 一周失去了兩天, 我周一到周三反而更能靜下心來專注作份內的工作. 周六偶爾加班, 周日可以放鬆. 有這樣的生活韻律, 反而比開學前有時渙散有時緊繃來的健康一點.

我一直以來, 常會被自己的行動力給嚇到, 只要我有興趣, 決定想作的事情, 我總是可以二話不說立刻就作, 可持續好幾小時, 好幾天, 好幾星期, 好幾個月的專注, 仍能保有興奮的衝勁, 直到作出成績為止. 但我最厭惡自己的, 就是個性另一頭的極端, 只要我沒有太大興趣的事情, 無論什麼理由甚至威脅, 都無法讓我不厭煩, 不找藉口排斥與托拉。 所以我應該慶幸自己選了這行業, 我想, 像我這種找不到平衡點的人, 是無法在任何業界商界打滾的...

4.
上週還在希臘看海閒晃, 這周已回到工作崗位, 年底要回台灣, 明年夏天幾個開會行程也差不多排定. 每年就是這樣不停的飄來飛去. 能夠有機會踏足世界各角落是令人興奮的. 但年紀越大, 坐飛機對我來說越是痛苦厭煩. 有一次讀到電影導演Orsen Welles說過的話--- There are only two emotions in a plane: boredom and terror. 這讓我再同意不過了...

Read more...

胡佳獲歐洲人權獎: 德國報紙的評論

上週四European Parliament歐洲議會不顧中國的抗議, 頒發人權獎(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給正在坐牢的中國維權人士胡佳, 外加德國總理Merkel人正好在北京參加ASEM(Asia-Europe Meeting)商討金融危機,上週連續幾天,德國媒體不論立場左右,都針對胡佳獲獎的新聞刊出評論。基本上多數媒體都對中國向歐洲的威脅表示厭惡,但也都認為不管怎樣抗議,歐洲與中國,仍因現實利益,終究需要彼此。

台灣對這件事似乎沒有多太多著墨,以下我整理節譯了幾段這幾天在不同報紙陸續讀到的評論。

明鏡周刊 (Spiegel):

儘管中國不斷的警告語施壓,歐洲議會上周四還是決議頒發象徵最高榮譽的人權獎給胡佳---這位為愛滋病患人權、民主與宗教自由奔走努力,卻被裁定"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而入監的維權人士。

此決定的公布,正好落在極為敏感的時間點---這幾天,歐亞43國正在北京召開ASEM,討論全球金融危機的對策。消息一公布,北京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立刻致電抗議歐洲議會頒獎給"罪犯"的決定,並且向歐洲指出,周四的決議已經算干涉中國內政、違反了"各國應該互相尊重、平等對待"的全球共識。

中國駐歐大使從十月起,屢次對歐洲議會主席Hans-Gert Pöttering施壓,若頒獎給中國罪犯,等於是直接危害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北京之前也用同樣的手段,針對胡佳提名諾貝爾和平獎,提出警告。

然而,上周四Pöttering公布此項決議時,仍形容胡佳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權戰士",並明確表示:"我們這項決定,正象徵歐洲議會將繼續支持那些在中國內部為人權奮鬥的勇士。


中間偏右的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在議會公佈頒獎決定後,中國幾星期來的施壓手段即宣告失效,之後他們居然用"干預內政"的荒謬藉口來抗議。中國官方在近幾年來屢次用"危及經濟合作"當威脅,來躲過歐洲政府對中國政治與人權的批判。然而,這次議會的決定,顯示了歐洲議會不再為這類藉口而讓步的決心。

中國應該要了解,想利用經濟來報復政治有多不明智。中國越是威脅,越是顯露出自身的弱點與恐懼: 他們恐懼著外界的評論,他們恐懼無法掌握全面現代化、民主化的腳步。

其實,連德國總理都親赴中國,這已經表示西方國家與中國,無論如何還是得彼此合作。中國終於應該要學習如何冷靜地面對國際社會的批評,應該停止他們慣用的粗野恫嚇手段了。


中間偏左的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胡佳因紀錄、對外發表了中國在奧運前對異議人士的壓迫,於是,自從胡佳被逮捕後,他也成了全球知名的"奧運囚犯"。他的勇氣與實踐,讓他得此獎項,可說實至名歸。

這也是為何Angela Merkel在中國參訪時,還能把外交經濟關係暫擺一邊,公開讚揚歐洲議會頒發此獎的正當性。總理知道布魯塞爾這項決議的象徵意義,超越了任何高峰會議。歐洲議會也表示,這項獎項等於是正式宣告歐盟鼓勵支持那群在中國境內默默為人權奮鬥的不知名人士。

這項宣告來的正是時候。最近,德國知識份子與政客因為經濟理由,傾向把中國獨裁政權塑造成德國最友善的夥伴。到底批評中國人權問題是否會影響德商投資? 或者,中國無論經濟多強大都無法正當化它對人權問題的處理? 這已是近來經常能在媒體上聽到的激辯。因此,歐洲議會的決議,可說是在最好的時機,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答案--- 無論中國的經濟多麼成功,人權都不應該被剝奪。無論中國GDP有多快速地成長,像胡佳這樣的人,我們都致上敬意。


左翼媒體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

決定誰該得Sakharov人權獎的是在Strasbourg的歐洲議會成員,不是中國內部官員。中國能讓任何國內評論噤聲,這也是為何這項人權獎的頒發更具意義,國際社會與中國人,都應聽清楚中國維權人士的聲音。

無論是諾貝爾獎或者此次人權獎,中國的警告都像是毛澤東所形容的"紙老虎"。胡佳本是最有希望獲得和平獎的提名人,最後落榜,我們能想像,很可能還是跟歐洲害怕失去中國這重要經濟夥伴有關。事實上,歐洲與中國兩方都依賴彼此,沒人願意失去經濟合作關係。因此,對於人權問題的討論與批評,絕對還是有一定的空間,


偏保守的世界日報(Die Welt):

有些人以為中國會因奧運舉辦或者國際注目而積極進行改革,然而,北京政權實際作的卻是更積極地壓迫境內異議人士,以免破壞和諧表像。胡佳紀錄了中國的行徑而坐牢。歐洲頒發獎項給胡佳卻被中國以危害雙方互惠關係為理由威脅。

中國這些恫嚇實在很愚蠢,因為這些威脅,根本不可能真正付諸實行。看看現在的情況,即使歐洲與中國對人權的理解差異甚大,這對Merkel訪中行程一丁點影響都沒有。Merkel今年甚至還接見過達賴喇嘛,中國領導人也宣稱十分氣憤、也以破壞雙方關係為要脅。但是,現在國際金融危機才是真正端上檯面的重點,無論哪方的批判與威脅抗議,都阻擋不了歐洲與中國的緊密合作關係。這又再一次地證明,在政客的議程裡,人權問題,終究還是只能成為枝節項目...

Read more...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德國對"毒奶粉事件"的後續報導

昨天收到德國同事傳給我的一則新聞,是17日由德國明鏡新聞網(www.spiegel.de)刊出,有關中國毒奶粉事件的後續報導。報導內容不只讓德國人讀了覺得不可思議,連我看了都覺得離譜。我這幾天看台灣網路新聞時,似乎沒有見到相關內容 (或我漏掉了?),我節譯幾段明鏡新聞的報導如下:

毒奶粉下架後轉售大學生

中國的蒙牛與伊利兩廠牌的奶製品因為三聚氰胺事件而被下令全面下架; 這些九月十四日前生產的奶製品,依規定應該全面禁止販賣,然而,現在居然被轉往廣州的大學超市,以低廉的價格對大學生傾銷。

學生們並沒有放過這撿便宜的大好機會,這些毒奶粉於是在大學內成為搶手貨。一位學生表示: "這真是太划算了,可以讓我省點錢,我一直都很健康,我想,喝一點不會怎樣吧..."。另一位大學生也指出,他們的宿舍區最近出現一些奶粉售貨員,挨家挨戶向學生推銷便宜奶粉。

明鏡記者再度訪問到維權律師李方平,他與其他一百多位律師正協助受害嬰兒家長進行訴訟賠償。他先表示,中國政府雖仍對他的律師團隊持續施壓,要他們停止介入此事件與妨害社會的穩定,這些律師們還是在廣東、甘肅與河南省各呈遞了一份控訴書。然而,他們終究還是得等待法院決定要不要受理這些申告。

至於大學生搶購奶粉一事,北京非營利疾病防治機構"益仁平中心"認為,主要因為地方政府持續壓低毒奶粉事件的負面新聞,當地媒體也配合大力粉飾此事件的嚴重性,所以才會造成大學生們誤信媒體報導,無所顧忌地搶購便宜奶粉。

Read more...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白話與文言文比例爭議, 應回歸語文教育主軸

本文刊登於聯合教育論壇2008/10/15

日前搶救國語文聯盟不斷呼籲國文課文言文比例應該調高。回想當初搶救國語文聯盟初期組織、命名、發聲的原因,是因為台灣學生國語文能力、作文能力的日漸低落。這的確是全台灣家長教師都擔憂的事實,應該喚起大眾關切與支持。然而,其聯盟成員提出來的搶救國語文方法,例如提高文言文比例與教導儒家學說,或許可以增進學生中國文學造詣、對中華文化精隨的掌握,但對於語文或作文能力,並無直接關係。

文言文比例與國語文搶救有無直接關聯?

學生的國語文能力要加強,最該優先改善的,是台灣語文教育過去幾十年來依循的老路…學習模擬好文章,並毫無質疑地接受課本所呈現的論述與思想。

作文、語文能力,主要來自學生有無接受完整的邏輯與獨立思考訓練。這些訓練,應該包含教導學生如何理性觀察周遭社會與生活現象,如何轉化觀察為抽象的概念、並且以清楚的文章架構與邏輯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佐以合適的詞藻、隱喻等。

文言文與儒家學說,在語文能力訓練層面所扮演的角色,是可以增進學生語言使用的文采,並可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傳統精隨,但無法達到搶救國語文聯盟當初發聲的主要目的-搶救學生語言與作文能力。


換句話說,目前爭議不斷的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對於幫助學生加強邏輯與思考表述能力,並無直接關聯。即使文言文比例提升到百分之七十,學生若繼續依循過去舊方法學習文言文,或者照單全收地吸收儒家思想,其作文、國語文、思考能力也絕無可能加強。

教導學生獨立判斷古文與儒家論述的適合度

再者,最近也有本土社團攻擊文言文或儒家學說只會僵化毒害台灣學子的思考。筆者也以為,這些呼籲也已偏離國語文教育的主軸。若能有正確的語文教學方式,主重學生訓練思考與邏輯能力,無論手邊教材為白話文、文言文、或儒家學說,學生都能夠在讀完或聽教師講解完內容後,獨立判斷文章內容與論點在當今社會的適合度,理由為何。

也就是說,只要國語文教學方法能夠跳脫出照單全收的老方法、擺脫一味尊崇儒家論述,並讓學生能有質疑或思考的訓練,讀文言文或儒家學說,除了可以增加學生使用國語言的文采、了解中華文化,也可以是很有用的思考訓練教材。

總而言之,筆者以為,最近的文言文與白話文的爭端,早已偏離了搶救國語文聯盟成立與發聲的最初號召原因,也就是加強台灣學生的國語文能力。想達到聯盟成員的最初期許與家長教師支持的主要理由,該研究的,應是加強學生邏輯思考力的教學方法,並探討如何使用白話文、文言文或儒家相關課文來配合這些教學方法,讓台灣學生終究能擺脫幾十年來依循的死板老路,而非計較著白話與文言文的百分比數字。


Read more...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教材革新 VS 教育改革 (研討會心得2)

這次希臘的語文與教育研討會,讓我覺得最棒的發表之一,是一位希臘教育學者有關教材革新與教學效果的演講。我覺得,這項發表,對台灣之前一綱幾本與教改的爭議,可以激起點反思。

這位學者,主要分析了希臘中學於1985、2000、2006年使用的國文課教科書。

他展示的例子顯示,1985年時,教科書內容設計單調,只有文字與極少的插圖。2000年開始,插圖與圖表大量增加,到了 2006年,不只教科書充滿了繽紛的圖像,還有附上電腦輔助教材。也就是說,從1985到2006這二十年,希臘的中學國文教材,也因科技發展而多元化。

然而,他的研究最重要的結果是,即使20年來,教材設計日漸繽紛、大量用圖像或多元的媒介,所有的教學流程、方法、教學走向與原則、學生學習的效果,根本是20年如一日。


其實,當代已有很多教育研究顯示,改變"媒介"與改變"概念",絕不能混為一談。

科技發展之迅速,讓很多人都誤以為,若學生能有更多元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接觸電腦、網路、多種教材,就代表他們學習效率可以增加。因此,很多學校,都以"校內有多少電腦設備"來強調他們也趕上教育新世代,也有人以為,多本教材的存在,就代表多元能力。然而,談教育改革,尤其是國語文教育改革,與外在教材改革根本不能畫上等號。

回頭看台灣之前的教材爭議,亦是如此。到底要一綱幾本比較好,不應該是教改爭議重點。因為,教材如何多元、電腦輔助如何頻繁,與教學基準的革新,都沒有直接關係。一個國家的教育,想要經歷典範轉移,要汰舊換新的是它對整個教育理念的信仰與原則。這點,在台灣的教育體制裡,幾十年來從未改變過。

這位希臘學者昨天發表的數據與分析,再次證實了這項事實---
教材的改革,根本不代表教育的改革。

延伸閱讀:我對一綱多本推行的一點建議

Read more...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台灣教育何時能趕上腳步? (研討會心得1)

當台灣的國語文教育,還永無止盡地沉浸在白話與文言文比例爭議時。歐美的國語文教育,已經歷經了兩次的典範轉移。

這次來希臘大學參加的研討會,即是有關語言學、多模式(多符號)論述(multimodality)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

英國、德國、澳洲等我較熟悉其國語文教育體制的國家裡,不但幾十年前早已擺脫像台灣那樣的填鴨式、缺乏邏輯思考訓練的死板教育; 現在這些國家的教育發展,已經邁入第二、甚至第三階段。

所謂第二階段,是建立起一套國語文教學系統,可應用在各科目的教學裡,幫助學生能在學習各種學科時,尤其是各類人文社會科學,能夠有完善的語言掌握力與獨立思考訓練。


而我指的第三階段,已經是研究如何發展語言以外的各種符號,例如影像、聲音等。有系統地應用在教育裡,幫助學習效率的更提升、幫助學生認識除了語言以外的各種符號以及其功能。

這次的研討會,以及我八月初在新加坡參加的多模式論述與教育研討會,大家討論的,是如何應用圖像、影片、互動式媒介等教學理論發展,還有這些多符號教材的優缺點。畢竟,很多學者的發表都顯示,在教育層面,過度使用最新科技,並非永遠正面與萬能,有時反而造成阻礙、限制與反效果。關於這一論點,等我以後較有空時,再另文說明。

我在部落格很少提我個人的研究,常是因為寫部落格,都是我下班後的活動,我很少想再講工作的細節。我的博論,還有我目前與老闆一起作的博後研究計畫,是影片論述的分析方式,以及它能在更廣層面的應用,例如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講到電影、影片,多數人想到的是劇情詮釋與評論。而我們的project, 是發展一套理論,分析電影裡各類多符號元素,如何能像語言一般,被用來架構論述。

電影或各類影片,在歐美國家,常被用作重要的教學教材,而該如何有效利用這種教材、教師如何帶領學生利用影片了解、思考更多文字無法有效表達的論述,都是當今教育學者們討論的議題。

總而言之,目前教育理論探討的方向、也就是我以上指的第三階段,不是發明新的教學科技,而是如何利用多符號、多媒體教材來教學的"方法"。台灣是科技島國,甚麼新科技都有,但嚴重缺乏的,就是有系統的教學方法。

我已經提過好多次,在一個國家裡,其人民的理性、思考、邏輯、對抽象概念的掌握與理解能力,很重要的基礎,即是來自學校教育的國語文教育。今天參加一整天的議程,參與了一些教育理論發展的相關討論,我回到hotel後,照例寫了點心得報告給老闆,隨之湧上來的小感觸是,台灣國語文教育,不知何時能夠跳脫出這些文言文或孔孟儒家爭議,終於能夠開始跨出點步伐?

Read more...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希臘隨筆2] 再次驚嘆希臘人的隨性


(圖: winter season in Greece)

今天到Rethymon的舊城區走動,在希臘的十月”winter”時節來希臘小島是正確的選擇。走在老城區,街頭並不太擁擠,可以很清楚地見到老城裡的古建築風情,不時還有從愛琴海吹來的風輕拂,是很舒服的。

(圖:從古碉堡看愛琴海)

我在5年多前的雅典隨筆裡提到,希臘人有讓我佩服的樂天與隨和,或許我從德國飛過來的關係,兩國民族性落差特別巨大,即使希臘人的隨性已是我體驗過的事實,這次到達克里特島後,還是不停地為此發出驚嘆。

昨天,我從機場搭計程車到克里特島大城Chania中央車站,準備坐客運到Rethymnon。牆上掛的時刻表是16:30發車,我在下午四點買了票,得等半小時。

坐在候車室等待時,遇上了一對來自助旅行的台灣夫妻,他們也要與我搭同車到Rethymnon, 他們看票上印的發車時刻的確是16:30,還有將近30分鐘車子才會開,於是決定去車站附近逛逛,大約四點25分回來即可,我因為太過疲累,決定不與他們同行,繼續坐著等車。想不到,這對台灣夫妻前才離開不到五分鐘,公車於16:10就到了,廣播要大家上車,我們坐定後,司機看四周已經沒人,居然在16:20就開車。

我想到那對台灣夫妻,著急地用英文告訴司機,票上不是寫16:30嗎? 還有人沒有上車啊! 司機完全無法聽懂我在講甚麼,但旁邊的一位希臘中年男子,用簡陋的英語跟我說,我們在這裡都這樣啊,票上寫16:30,意思是差不多16:30會來,若車早一點來就早一點開。

啊! 那對台灣夫妻,就這樣硬生生地被拋下,我沒有事先想起到希臘人慣有的"差不多式"時間觀念,我對他們真是太抱歉了…

這輛往Rethymnon的bus, 載的除了當地島居民外,也有很多德國觀光客。從Chania到Rethymnon,公車是沿著愛琴海岸而行,沿海風景很漂亮,但路線崎嶇蜿蜒。這位希臘司機,開車不到15分鐘後,大概覺得太無聊,居然開始講起手機,一講就不知道停止。全車德國叔伯大嬸們,全都緊張地議論紛紛,並密切注意交通狀況。我坐在第一排,親眼見到這位司機,講電話並沒有用耳機。也就是說,他正單手駕駛一輛滿坐的大巴士,飛快地在蜿蜒的公路上開著,不只嚴謹守法的德國人會緊張,連我也開始不安。

當時偷偷拿起手機拍下以下這段影片,心想若發生甚麼事情,要追究責任也有個證據啊… 然而,從頭到尾,所有希臘乘客,一點反應也沒有,好似稀鬆平常。不知是信任司機技術? 是習慣了? 還是覺得反正一切就交給命運就是了?



今天在Rethymnon的舊城走了幾圈,很多裝潢高尚的Café,坐滿了德國美國觀光客。而在街角一些比較不起眼的Café, 坐了些當地希臘阿伯們。不像觀光客的短褲拖鞋,他們衣著早已換季,穿著正式的"冬裝"。整個下午,他們就這樣悠閒地坐在露天座,偶爾看報、偶爾聊天、望著 街頭來往的行人。



與希臘人接觸,跟在北歐的感覺很類似。 這些民族,生活好像就是如此無憂樂天。但北歐人的快樂,來自於其社會的富裕、福利的完善; 希臘卻是歐盟裡排前幾名的窮國。然而,之前在雅典、現在小島,我接觸過的希臘人,幾乎感受不到他們有太多抑鬱憤恨的情緒。這次的希臘之行,才兩天,全城的隨性氣氛、希臘人的笑容滿面、希臘阿伯阿嬸的悠閒,已經又讓我親眼見到希臘人的置身"世"外了…



Read more...

[希臘隨筆1] 從工業大國到隨性小島

暌違了五年多,我今天又來到了希臘。這次第三次來到這國家。

第一次是1999年夏末,在赴英讀書幾個月後,我與朋友到希臘小島旅遊。99年那次歐陸旅遊,在我腦海裡最深的回憶,是當時返英途中,我們得在南德慕尼黑轉機,當我們在機場枯等時,突然間,機場中庭的巨大新聞播報螢幕,插播了快報,打出了TAIWAN的大字樣,然後畫面就是殘垣斷瓦、大樓倒榻,我與朋友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我當時德文不夠好,聽不太懂到底報導內容為何,只看到螢幕出現一個我認得的德文字Erdberben,地震。那是九二一地震即時報導。我們在慕尼黑機場見到這新聞,著急得想打電話回台灣,然而,當時全台灣電話線中斷,完全打不進去。那次回英國途中的飛行,我們的心情是永生難忘的是驚慌。

不同於以往兩次,這次再到希臘,目的是開會。地點是克里特島Crete。

系上秘書幫我訂的是德國漢薩航空。我已經好久沒有搭Lufthansa,一上機,就發現我居住了七年多的國家,真的是自以工業為傲到一種有點太過粗曠、不修邊幅的境界-----

有搭飛機經驗的人一定都知道,機上會販賣免稅商品,所以都會附上一本In-flight shopping目錄,我至今搭過的各家航空,inflight shopping目錄裡前幾頁商品,幾乎都是時尚相關產品,例如化妝品、香水、保養品、首飾、名錶、皮件等等。我印象中幾乎沒有例外的。

然而,我今天一翻開Lufthansa的免稅商品目錄前幾頁,儘管身旁坐了老德,我還是忍不住笑了出來…





我真懷疑,無論是商務飛行、旅遊度假、求學返鄉的乘客,真的會有人在飛機上翻翻目錄後,心血來潮決定來買一把Bosch電鑽、飛利浦熨斗或德國原裝吸塵器嗎?

從工業國飛出八小時後,我終於降落在克里特島。

小小的機場,我很快找到information desk。下午三點,還算是上班時間吧。但裡面空無一人,不過我心裡已有準備,這是希臘,不能拿德國的標準來看待這裏的人事物。果然,我從對面商店發現原本應該坐在info desk前的希臘小姐,正在閒話家常。我問她如何前往我的目的地城市Rethymnon。我們系上給的budget並不多,我是旅遊省錢一姊,能搭公車最好。

她說: 現在沒有公車啊,要下午(afternoon)才有。
但現在明明是下午三點半啊?! 我問
“No, bus comes at 18:30 in the afternoon. “

原來機場接駁公車,在我們定義裡的”下午”要休息,要他們的”下午”,也就是我們的晚上六七點後才會出沒。而目前這段時間,算是”早上”的再延伸、還沒到下午的灰色地帶。在這段時間抵達的旅客,只能自認倒楣。

好吧,那就計程車吧。我依照她的指示到達計程車招呼站,當下只有兩台計程車,且都已經都坐了人,我只能與其他客人共乘。

計程車司機在路上跟我解釋說: “現在是winter season啊,計程車司機們下午都要休息、要睡午覺,所以計程車不夠”。

當他說到winter這個字時,我還以為自己錯亂了。抬頭看窗外街景,艷陽高照,滿街觀光客身穿短褲無袖上衣。

他繼續說: “就像我們這裡的商店也一樣,現在winter啊,大家就比較懶散了,一星期有三天下午都不開了,winter不就都這樣嗎?”

今天我轉機兩次、飛了八小時,原來,我從攝氏6度的德國秋天,飛到了26度的希臘冬天。

Read more...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不該被侵犯的隱私權



柏林幾乎每周末都有抗議活動,而這幾天,我德國同事們正呼朋引伴,要大家下周末一起去柏林參加一場反政府監視的示威遊行(這是英文版的行動宣言與資訊),很不巧我下周要去希臘開會,無法參加,要不然我一定會加入他們的行列。

歐洲的"反監視"議題爭論已久,近幾年來,歐洲政府與企業擁有越來越多監視監控民眾的權力。

例如,德國人目前辦護照得要蓋手印存檔、街上也架起越來越多的街頭攝影機、政府也立法讓業者得以利用"查智慧財產權"的名義,隨時向德國電信公司要客戶的網路與個人資料; 再者,德國法律也規定,警察若懷疑某人犯案,即刻有權到嫌疑犯住處安裝竊聽器。

還有令我印象深刻、也是讓德國人抗議許久的一則新聞,是去年德國發生的一件謀殺案。當時街頭攝影機隱約拍下了案件發生的狀況,警察因此一一找出攝影機裡所有入鏡的民眾,要他們出示當天經過那條街的動機----也就是說,那台攝影機,讓當天所有入鏡的人,都成了嫌疑犯。

不久前轟動一時、也令德國人氣憤的新聞,是德國政府應美國以反恐行動為名的私下要求,雙手奉上一些德籍土耳其裔年輕人的個人隱私資料,讓美國因此胡亂逮捕幾位事後證明為無辜的德籍中東裔年輕人。

在德國社會,商店裡只要有架設錄影機,一定得在門口貼告示。民眾看到告示,有權力決定要不要進去店內,讓攝影機記錄下自己的影像。然而,街頭監視攝影機的四處林立,卻剝奪了民眾這樣的選擇權力。

這次德國反政府監控的行動宣言其中一重點為:

"People who constantly feel watched and under surveillance cannot freely and courageously stand up for their rights and for a just society. Mass surveillance is thereby threatening the fabric of a democratic and open society."

也就是說,不能因為有幾件極少數的案件或許會因為這些監視影像而破案,就賦予國家監控全民的權力。一個國家監控監視民眾的權力範圍越廣,這個國家的民主能量就越被削弱。

英國倫敦,是全歐街頭攝影機架設最密集的城市。去年有一位奧地利女導演Manu Luksch,為了凸顯此議題,到倫敦各處收集了公共監視器影像。這些影像,只要申請即可以免費索取。這位女導演利用這些可以輕易取得的監視影像,居然可以剪輯出一部名叫Faceless的劇情片 (這是Trailer)。我前幾星期在德國報紙上讀這部電影的介紹時,報導也指出,倫敦的所有刑案,因為監視器影像而破案的比率,其實只有百分之二。然而,這些影像,卻也讓政府得以密集監控境內的難民、遊民、激動的足球迷、或者較極端的政治異議份子。

去年底我回到台灣,當時正值立委選戰開打,我在家看電視,見到候選人余天在媒體前大聲宣稱,他若當選,"每年要加裝1000個監視器,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及居家安全"。我想,此話若在德國媒體公開必會招來嚴正抗議。

最近在德國接觸了這些議題與抗議聲浪後,我覺得,我想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終究要面對這樣的議題。"監視"不一定要是"竊聽"或者"監控行為"才成立。人民應該有權保有任何隱私,不管我們的影像, 在店面或者街上會被錄下存檔幾天後覆蓋銷毀, 都一樣。的確, 人民想保有隱私的權力,很難與政府的管理權力達到平衡。例如, 只要卡到治安問題,政府、民間業者就很有理由裝上攝影機。但我想,一個社會,要有這樣的抗議聲浪,才會激起人民思考政府或企業的權力是否正在利用某些原因擴大中。

我們每天在各種公共場所,匆匆忙忙地出入活動,通常很難注意到,自己的影像,已經不知不覺被政府或業者錄下、存檔。新聞媒體老是告訴我們,有些刑事案件因為這些監視器而破案,因此,長久下來,民眾開始認為,監視器可以與治安畫上等號,自己影像四處被錄下,好像也無所謂。更不可能想到,四處林立的"監視器",除了偶爾幫助破案外,是否正對一個國家的自由、公平等層面有著負面的影響。

下周德國人抗議完,德國所有街頭監視器,當然還是會因為治安原因,繼續留在那裏,但這抗議聲浪會讓多數人開始注意,自己的隱私權是否暴露在輕易遭濫用的危險下。 或許,台灣民眾也可以應該開始思考,當我們走進某店裡,看到"錄影中請微笑"的字樣、或者滿街的監視錄影機,我們的當下的感受,是覺得自己更安全了? 還是有感受到自己隱私權正被侵犯?

Read more...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我的德國看病經驗: 願意仔細講解的好醫師

剛剛讀到這篇標題為"你聽得懂嗎?"的部落格文章,是一位醫師部落客講述台灣醫生面對病人時,多半不願講解太多。病人應該知道自己有權利問任何看診或藥物的問題。

這讓我想到我一年半前在舊部落格寫的一篇日記,講述我遇見德國好醫生的經歷。

我重新轉貼這篇舊文如下:

---------------------------------------------------
遇見好醫師 (寫於2007年二月)

我這兩天喉嚨痛的厲害, 感覺好像左邊扁桃腺發炎, 我很怕會發燒, 我的體質只要一發燒,必定有兩天都得躺在床上。對我來說,confined to bed,是世界上最難忍受的事情。於是我決定今天一早去看醫生, 若注定是發炎,或許醫生可以開抗生素藥單給我。


我從電話簿裡找出離我家最近的耳鼻喉科診所, 沒有事先預約就去現場掛號了。在德國, 若想打電話預約, 通常會被排到一個星期以後,才有希望約到時間, 若當場去診所排隊, 運氣好或許當天還有機會順利讓醫生看診。

到達那診所, 看到候診室裡坐著八個人。我心想, 應該不會需要等很久吧。護士小姐說, 可能要等一個鐘頭左右, Ok. 我想, 一個鐘頭還算可以接受.

我當然有備而來,我坐在寬敞的候診室裡, 拿出我自己準備的一大疊資料來讀。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 不知不覺我已經讀完了半疊, 但那原先那八個人裡,有六個人還是好端端地坐在我面前。我開始覺得不妙,老天,我到底還要等多久...

過了兩個半小時, 我那一大疊資料早讀完,我也翻遍了候診室提供的所有新聞周刊、時尚雜誌、八卦小報、嬰兒與母親雜誌。怎可能這德國診所效率會這樣差阿?! 兩個半小時居然看不完十個病人, 我在候診室坐得腰酸背痛,就在我完全失去耐心想走人之前,終於輪到我了。

那是一位看起來很和藹可親的中年醫生, 他見到我後, 先跟我握了手,
"哇, 小姐, 你手怎麼那麼冰?"
"等太久了, 等到都手腳發冷了..." 我說。

我跟他說我喉嚨痛, 可能扁桃腺發炎後, 他拿出一根細長的銀色長棍, 前端會發光,像一根魔法棒。那是一架小型攝影機, 細長的魔法棒可以伸進我喉嚨裡攝影。攝影機在喉嚨裡時, 我也可以在醫師身旁的大螢幕看到我喉嚨的狀況。

"小姐, 請看, 妳的喉嚨可真是紅阿"

我從沒有在這樣大螢幕上觀察過自己的喉嚨細節。

我以為, OK, 就是扁桃腺發炎阿, 很簡單, 應該診斷就結束了吧, 畢竟我也沒有鼻塞或者其他問題。

然而, 他開始了一連串非常仔細的檢查, 他用紅外線掃描我的臉, 檢查我頭部的壓力, 他之後又用他那根細長的攝影機, 檢查了我的鼻子。

我問他,我明明就只是扁桃腺發炎,為何要檢查整個頭和鼻子?

他微笑地慢條斯理的說,他要知道我鼻腔正不正常,因為扁桃腺發炎很可能原因來自於病人鼻腔有息肉, 晚上呼吸無法順暢, 所以當病人多用嘴巴呼吸時, 細菌也就很容易侵犯扁桃腺了。他還很有耐心的畫了解說圖, 我又問了很多相關問題, 他都不厭其煩的解釋。

最後, 我問他我需不需要吃抗生素, 他建議我先不要吃, 過兩天後若沒有改善再吃即可. 然後他又畫了解說圖, 解釋為何抗生素對扁桃腺發炎有效, 但對身體也有害, 吃止痛藥可以止痛也可以真的減輕發炎症狀。他又一再提醒我, 今後我若常扁桃腺發炎,一定要注意鼻腔是否有問題。

"難道從沒有醫生跟你如此提醒過嗎?" 他有點不可思議的問我。
我差點就握著他的手脫口而出, "我從沒有遇過像你這樣用心的醫生".

這是真的, 我在台灣看醫生的經歷, 多半是, 跟醫生講症狀, 他看一看, 點點頭, 寫寫病歷,最多講說我得了甚麼病,就開藥了。多半的醫生似乎都認為, 若只是小病, 跟病人也沒有什麼好解釋的, 反正病人也聽不懂, 領藥吃, 會好就是了。以前在台灣,扁桃腺發炎,從沒有任何一個醫生會連帶替我檢查整個頭與鼻腔是否有問題。

我記得去年陪我阿娘去看皮膚科, 那是個老字號的名醫。那醫生惜字如金, 看一看我阿娘的皮膚只是有點小過敏, 點點頭, 就開藥方了。

我問那醫生: 請問這是什麼藥?
醫生說: 就是皮膚過敏的藥。
我又追問: "皮膚過敏哪一種藥?"
他用一種"講了你懂嗎?"的眼神看我,不耐煩的說:"這種藥吃了沒關係啦,抗過敏的,不會怎樣"。
我問: "這是不是antihistamine?" (在德國, 通常若皮膚過敏, 大多數人都會自己去藥房買這種抗過敏藥)。
他這才點點頭, 一樣什麼都不多說。

這又讓我想到某次在台灣,我自己去看醫生, 當醫生講了一種症狀, 好長一串, 我想請醫生講解症狀內容時,他居然叫我自己回家去google。

今天遇到這德國好醫生, 真的讓我心生感動。我什麼都不懂, 但他很盡力嘗試畫簡單的解說圖幫助我理解, 且仔細的檢查了所有相關的部位。他花在我身上的時間一定有十五分鐘以上。若他對每個病人都是這樣不厭其煩. 難怪我得在候診室等上兩個半小時。

我有幾個語言所的同事, 專門在作醫病關係的語言溝通分析的研究: Doctor-patient discourse analysis。我剛得知他們的領域時, 我就覺得很有趣, 依我過去在台灣的經驗, 一般診所的 doctor-patient conversation幾乎是零, 或是很簡短的幾句話, 這能怎麼研究?

而我看了她們那一組研究團隊在診所醫院蒐集的語言資料與他們的研究目的, 我才發現, 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溝通, 在歐洲是多麼受重視。這些研究的目的是要推廣一個觀念: 醫生不應該只是開藥的機器, 病人的權益應該受尊重; 一個好的醫生有責任對病人的病情交代清楚, 醫生要有很高的溝通技巧, 把很複雜的知識, 轉化為一般病人都聽的懂的解釋, 例如今天那位耳鼻喉科醫生幫我簡化的解說圖就是一例。

或許台灣的語言學家們也可以做這種研究, 透過蒐集實際data, 統整出台灣的醫生病人的互動關係如何, 這些研究數據,一定可以有效突顯台灣的醫病溝通關係有多麼的薄弱。

Read more...

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國語文教育的Twitter討論

這周教育部終於宣部九八課綱國文科修訂方向,結果當然是,孔孟、儒家、文言文又再度增加比例,宣稱為的是搶救國語文能力。(例如這則報導)

我在這篇文章,討論過國語文能力搶救的問題。這幾天,在新聞裡又讀到又把"文言文"與"搶救語文能力"畫上等號,真的很無奈。今天午休時間,我邊吃午餐,邊與網友anarch在Twitter討論這問題,我把我們討論的內容轉貼如下:


-----------------------------------------------------

(閱讀順序:由上往下)

anarch1001 唉~在泛政治化的兩方拉扯下,98課綱還是決定增加文言文比例...我倒不是非要反對文言文增加比例不可,而是一葉知秋,這很可能表示馬政府連遮掩塗粉都不顧,全面向深藍威權勢力靠攏...

anarch1001 [98課綱]中國文化教材一定要「唯尊儒家,無視百家」?

anarch1001 [98課綱]哈哈~那位在公視新聞訪問時大方說我們只要專心讀白話文的高中美少女夠嗆XD當然,她觀念有點偏差,但不會比張曉風和余光中偏差啊(笑)

chiaokovsky [文言文] 我真搞不懂幹麻老是斤斤計較那幾個百分比例, 增加3~5%可能也不過加個幾篇, 沒有好教法就算文言文増到百分之70也沒用, 大家也是學過考過就要忘...

chiaokovsky [國文] 教育部真的很聽話, 受不了, 台灣真的需要一群人, 有語文教育理論概念的, 集結起來, 與中華語文促進會那群文人對抗

chiaokovsky @anarch1001 因為"儒家"現在很红, 尤其在大陸超红, 很多人都認為, "大陸香港都在推崇儒家與中國文化教材, 我們怎能落後?", 這種邏輯很令人生氣, 他們走退路, 為何我們要跟著走退路?

anarch1001 @chiaokovsky 這個東西在台灣一定跟政治與統獨等意識型態糾纏,加上有的人就是觀念較守舊(他們自稱是重視倫理道德啦),早就不只是單純「教育」的考量了......(嘆)

chiaokovsky @anarch1001 坦白說, 我覺得台灣的國語文教育由這群人主導真的很可悲, 從沒有一個西方國家的語文教育, 會把"語文能力", "道德", "文化"全混在一起, 以為是同一種東西.

anarch1001 [98 課綱]剛剛公視新聞裡有位受訪的國文老師真的很鬼扯!她說很多理工科老師跟她反映學生看不懂試卷的題目,可見閱讀能力退步,所以文言文比例應該增加。真是騙肖(怒)!台灣的理工試卷是用文言文寫的嗎?閱讀能力退步就一定要讀文言文?讀台灣作家當代文學甚至優秀通俗小說就沒幫助?

chiaokovsky 搶救國文聯盟的發起人, 一字排開來, 沒有一個是"教育學家", 他們一開始的行動宣言, 很讓人想笑, 一開始說目的要搶救語文能力, 但真正內容卻是"搶救中國文化". 他們是以為"文化"就是"語文能力"的一群人, 太離譜啦...

chiaokovsky @anarch1001 (笑)我還看過台灣新聞報導說, 在大陸有國文老師反應, 多教儒家思想後, 班上學生變比較有溫文有禮貌, 所以台灣也應該跟進. 這類超扯的新聞真的很多...

anarch1001 @chiaokovsky 我以為跟「文化」混著談沒錯,但是去區分哪個文化比另一個文化優越高級?哪個語文教育以及代表的文化血統純正?有資格代表正統?這就很有問題........至於扯到道德,那才是最不道德的。

chiaokovsky @anarch1001 應該說, 那些中華語文聯盟的人一開始發聲的主要目的, 是因為台灣學生國語文能力, 作文能力低落, 他們搖的是這面旗子 搖這面旗, 台灣的老師家長就不會有人反對, 因為這是事實. 然後, 這群人, 打著這面旗, 卻實施文言文之類的文化宣傳手段. 也就是說,

chiaokovsky @anarch1001 他們讓人以為, 或者他們真的以為,回歸中國文化, 就是可以增加學生的國語文能力與作文能力...他們這提議, 想不到在台灣居然很成功..他們搖這面旗來召集學生家長, 提出來的行動, 卻完全不是照這面旗的目的在走. 真的, 文言文百分比在怎樣調, 跟作文能力語文程度都沒關係 .

anarch1001 @chiaokovsky 而且他們心目中的中國文化只有正統儒家!

anarch1001 @chiaokovsky {補充}我剛說「跟文化混著談沒錯」倒不是說文化跟語文能力是同一件事,只是指出兩者畢竟關聯緊密。

chiaokovsky @anarch1001 不過, 好在這群人也都不是太年輕, 且講來講去都是那些老掉牙的東西. 大家都看煩了. 台灣若能有一群較為年輕的語文教育學者集結起來提一個具體一點的語文教育論述, 或許可以扳倒他們...

anarch1001 @chiaokovsky 結果台灣學生閱讀能力與作文能力為何低落的探究與討論全被犧牲......其中的誤解與功利導向則更形孳生蔓延。

chiaokovsky @anarch1001 Exactly!!!!

chiaokovsky @anarch1001 所以, 我幾個月前寫的那篇文言文與國語文能力的文章, 就是想指出這點, 想不到, 後果就是, 一群死忠的中華聯盟粉絲跳出來說我的文章會毀掉台灣學生的道德與國語能力,..真是夠了...

anarch1001 @chiaokovsky 一般的人確實會不加思索地將前朝元首的道德低落跟當時推動的本土教育劃上等號(又因為有無{去中國化」的爭論),但是知識份子就不該隨波逐流,就該比一般人慎思明辨,若是隨波逐流又論理邏輯錯亂,談什麼教育?

chiaokovsky @anarch1001 贊成, 所以, 我才說台灣的國語文教育由這群或許都當過老師但是沒有語文教育概念的人主導, 卻沒有人質疑他們的論理邏輯, 真的很可悲. 所有的討論都流向關於"道德, 本土, 去中國化"等等的討論. 已經偏離了原本真正搶救國語文能力的主軸...

Read more...

[推薦] 單簧管與大提琴的獨奏會

我的阿姊與阿嫂, 又要開獨奏會了, 希望喜歡古典音樂的朋友, 別錯過了...


1.  楊蕙祺2008單簧管獨奏會:奏鳴曲

阿嫂的音樂會是下週一(九月29日)晚上在台北國家演奏廳, 我廣告的有點晚, 


2. 曾史妃大提琴獨奏會

日期: 十月9日--15日
這裡是我阿姊的音樂會有購票資訊連結

Read more...

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德國部落客對中國毒奶粉事件的評論

24日, 幾位德國記者部落客成立的China Watchblog (這篇舊文介紹過這個專門報導中國人權問題的部落格), 登了一篇文章, 寫他們對中國毒奶粉事件的看法. 我大致翻譯本文如下:



貪財,貪過了頭

四個嬰兒死亡、五萬三千個嬰兒病重: 中國最新毒奶粉醜聞爆發出來的數字, 令人震驚。事實上,在八月已經有消息傳出,不肖商人把三聚氰胺混進奶粉裡,並流入市面。但是,中國政府居然就因為奧運,得顧及面子,不顧人命地把消息硬是壓下來。這當然是因為,整個奧運時期,一點負面新聞頭條都不准上報,破壞他們盡力維持的完美氣氛。

另外,這個事件更證實了一項不爭的事實: 自從鄧小平改革開放、資本主義席捲中國以來, 中國對資本錢財的貪婪, 用越來越可怕粗野的方式咆哮著---

中國盡其所能地模仿西方市場, 西式生活幾近主流。 例如, 在中國, 你可以見到與Mercedes Benz出產的Smart外型一模一樣的轎車, 只是車頭掛的是不知名的廠牌標誌。這類模仿, 在鞋子, 手機, 等各項工業產品也屢見不鮮. 很多中國商人, 就是靠這種投機模仿來賺錢. 這種情況, 能讓西方國家的公司, 損失上百萬。


然而, 對更很多人來說, 中國產品能讓人損失的不是錢, 而是命: 有毒的玩具, 有毒的白血病治療藥物, 有毒的奶粉。在中國,那些如同罪犯的黑心廠商,很輕易就能讓他們的惡質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若遇上品管問題,只要幾疊百元人民幣、或者一點共產黨裡的人脈壓力,就可以輕易解決。毒奶粉,就是這樣輕易攀著人脈送進那些嬰兒口裡。

當然,我與大家都能了解幾億中國人對一切黑暗面的漠視與無知。畢竟,在過去七年到十年來,他們生活水準的確迅速好轉起來,他們現在負擔得起電視、摩托車、手機等等。但我們一定要嚴厲責怪的,不是這群無知的一般民眾,而是那些掌握政治經濟權力、卻毫無道德,拿人命來滿足貪婪慾望的那群商人與政客。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德國科學家部落客回應到:

中國媒體與政客最近都一直在抨擊這件事,但我們都心知肚明,這個消息根本因奧運被壓下很久。不過,這事件讓我想提一個問題: 這整件醜聞,到底只是證明了中國政府的道德淪喪,還是這事件,根本是一個以追求資本錢財,以"便宜、市場"為目標的任何國家都不可避免的現象?

回頭看看我們歐洲,德國之前的腐肉混進香腸產品事件、荷蘭的戴奧辛毒雞蛋、法國的洗潔劑毒紅酒,這些現象難道不也是不顧人命貪婪的後果?

"無止盡的貪財",難道不是目前這世界的全球現象?


Read more...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日記] 屋漏偏逢連夜雨

中秋節過後,一切都很不順...


剛從骨科醫生診所回來....



"職業傷害": 因過度使用電腦鍵盤,左手肌腱發炎...
醫生警告: 停止打字,到痊癒為止。

但我手邊有很多工作要趕,這周已因為心情不佳落後進度。 

真的很糟,屋漏偏逢連夜雨...


Read more...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波蘭人權平反腳步的跟進

與我十分要好、也是智利室友Rosa姊妹淘的布萊梅藝術家Anna Solecka, 原籍波蘭。 今天晚上, Rosa邀請了她與一些朋友一起來家裡作客。當Rosa那些智利朋友們又興奮地聊到人權罪犯Podlech的定罪時, Anna也馬上提到, 上週五波蘭起訴了前共產黨最後一任領導, 現年85歲的雅魯澤爾斯基將軍(Wojciech Jaruzelski)。  罪名為80年代迫害波蘭團結工會(Solidary Trade Union)的成員。 

這次的起訴, 由波蘭的人權組織 The Institute of National Remembrance所推動。此組織在1998年成立, 專門處理從1939年納粹入侵, 二次大戰到1989年共黨解體之間所有人權侵犯的議題與平反。跟德國一樣, 這組織也公開了共產黨統治時期所有的監聽與線民爆料的所有紀錄, 讓那些受過政治迫害的人, 可以巨細靡遺地找出是誰陷害供出自己. 也跟前東德的狀況一樣, 很多人因此發現, 背叛自己的, 居然是最好的朋友, 鄰居, 或親人。(ex. 舊文: 聽前東德政治犯的娓娓道來上

這次在這人權組織的主導下, 波蘭上週成功起訴了雅魯澤爾斯基與其他七位前共產黨高官。

波蘭從1948年開始, 就由統一工人黨實行高壓極權統治, 1970年, 當雅魯澤爾斯基當國防部長時, 曾經下令用槍掃射走上街頭抗議群眾, 造成數十人死亡、上千人受傷。1980年, 波蘭人民要求民主的浪潮風起雲湧, Lech Walesa(198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主導成立了獨立的團結工會, 對抗雅魯澤爾斯基的獨裁政權, 這個工會組織, 結合了波蘭的反共人士, 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運動, 主張非暴力的反抗模式。 

1981年十二月, 雅魯澤爾斯基深怕團結工會勢力越來越強大, 於是頒布戒嚴令。利用戒嚴法,屠殺了幾十位團結工會主要領導人, 並且監禁了上百位工會成員。儘管如此, 80年代團結工會勢力繼續擴張, 反抗雅魯澤爾斯基政權的活動繼續在地下進行, 終於, 1989年雅魯澤爾斯基政權遭推翻. Lech Walesa也在89年12月當上總統。 

上週, 這幾位垂垂老矣的前共黨高官, 終於還是得站在審判全程公開的法庭上。然而,他們還是拒絕爲當年的屠殺迫害行為道歉, 仍爲自己辯護著當年頒布戒嚴法的正當性。雅魯澤爾斯基目前患有心臟病,  然而, 若罪名成立, 他還是要因為侵犯人權而面臨十年的徒刑。 

Anna講完這故事後, 70年代流亡到德國的智利叔叔Pedro, 轉頭問我: 德國、波蘭、智利在人權平反的問題上, 都慢慢地前進著, 即使腳步太慢, 起碼有在往前,  那台灣呢,何時也跟進? 

他們這幾年來, 在我家聚餐喝酒之時, 也偶爾聽我講述過台灣那段白色恐怖的歷史與有待處理的人權歷史問題。然而, 這幾個月, 聽了身邊這些智利與波蘭叔叔阿姨們敘述他們國家的前進腳步與他們興奮欣慰的口氣後, 面對Pedro的提問, 我除了低聲說 Ich weiss nicht (I don't know)以外, 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Read more...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講英語"、"全球競爭力"、"愛台灣"三者的關係

我有一個也主修語言學的老友,他與我只要讀到台灣有關語言或教育相關的新聞,常會互通有無。尤其是當我們讀到很離譜的新聞、受不了所謂"專家"的發言或者媒體亂報時,我們通常會在msn上先大抱怨一通。有他這位朋友真好,我與他一起在msn上大吐怨氣後,再到部落格來時,情緒通常可以比較舒緩一點,避免用詞過度激動。

今天他傳這則新聞給我,標題為"愛台,給我外語政策",講述台灣某位"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的官員,呼籲政府將英語設為台灣的第二語言,好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這將是重要的愛台建設 (我找不到這協會的專屬網頁,好想知道他們除了呼籲大家學英語外都做些甚麼)。

基本上,"講外語不等於有全球競爭力/國際觀",我(與朋友們)在這篇舊文已經詳細討論過。

(但既然屢次見到這類報導, 且有頻率增加的趨勢, 我想再重複一次, 或許是最後一次. )  

外語的確很重要,但那是一把工具,某人把工具磨利後,不代表他能完美地使用它。如同,某人手拿支高檔的德國萬寶龍鋼筆,卻連一篇完整的文章都寫不出來; 或者手持著昂貴的萊卡相機,卻對如何構圖拍照一點概念都沒有。花錢就可以得到工具、花時間可以把它磨利,但是如何讓它合宜地發揮功效,那是另外一種的能力。當然要習得這項能力,也得借助工具。但是,用哪一牌子的工具、擁有多少工具並非這項能力的獲得因素。

所以,這位全球化教育人士在新聞裡表示,"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也是一種思維方法,一個國家人民的多元語言能力,可檢驗國家的多元思維與創造能力",此意見的前半部我深表贊同,語言的確是讓人類溝通與思維的工具與方法; 而這意見的後半部簡直是天方夜譚。一個人會講多種外語,跟他有多少思維能力並無直接關係,若依他所述,瑞士、盧森堡、比利時這些多語國家,應該產出全歐最有創造力的人民才是。這句天方夜譚的另一種譬喻版本還可以是,"一個人手邊有多少種顏料與畫筆,可檢驗他的藝術創造才能"。

若一個國家目的在教育人民的"多元思維與創造能力",訓練方法應先讓人民使用身邊已習慣的工具來學習此能力,等習得這能力後,無論手邊換用哪種品牌的新工具,都能很快上手,善加利用。所以,我認為,一個國家人民有多少思維能力、創造力、競爭力,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這個國家自身國語文的教育政策。基本上,看看一個國家的國語文教材、作文的教學方式、與教學重點,就大概能知道那個國家人民大約是怎樣思維的。

因此,"外語"很重要、"創造力競爭力"很重要、"愛台"也重要,但三者,基本上根本沒有甚麼直接關係。想要讓這三者沾上關係,這些全球化教育專家們,要另外推廣的事情可多了。

 

Read more...

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

意識形態恐懼症

最近讀到台灣非常多的新聞與評論,不斷批評教育部長的無聲與無為 (ex. 這則評論 )。坦白說,我覺得,與其批評教育部長太低調,還不如說他正很聽話地、盡力遵守著行政院長那更離譜的保證: 教育部長不能有意識形態 (ex: 這則新聞)。

"意識形態"這四個字,在台灣被媒體濫用到這個詞幾乎與邪惡力量快要畫上等號。我每次回到台灣,老在電視上聽有人嚷嚷著不要有意識形態,最後,連行政院長自己也呼籲了起來。意識形態ideology這種原本如此中立的抽象名詞,到了台灣,簡直已經完全被負面的價值依附,這四個字只要一出現,氣氛馬上變得詭異,覺得自己好像正被洗腦著。

基本上,意識形態只是一種社會文化價值的統稱,每個人只要有長腦子且正常生長在社會上,都會有意識形態,不是A就是B,要不就是C或D。你習慣的意識形態若是A,與一群習慣A的人在一起,就沒人會注意到它的存在,因為,一切價值,對一群有共同信仰的人來說,就像天冷應該多穿點衣服一樣,只會是理所當然的事實,不是什麼可思考或質疑的抽象概念。直到某天,當B、C、D出現後,那些只知道有A的人,才會因為這些衝突與激盪,發現自己的信仰原來是個A,且A還居然還有可能只是種概念,而非"天冷不多穿衣服會感冒"這類的常識。

而"別搞意識型態"這個命令句,其真正意思,不是要大家回歸單純風氣、擺脫負面力量等等。這句話直接的意思是,"請大家維持只信仰A價值,別用腦、別思考、別質疑,繼續把A當作理所當然的事實,B、C、D都是錯誤的請忽略"。

任何人,例如教育部長,只要出聲,且是個"意見",而非交代大家天冷要多穿衣,就一定有某種價值依附在上,一定屬於某種意識形態。於是,在台灣這種意識形態恐懼症瀰漫的氛圍下,他只要表達的意見偏向原來大家習慣的A,認為應該改信仰B的人就會抗議他因為懼怕意識形態而怯步,反之亦然,只要他講B好,原來一群只知道有A的人也要說這一切都是意識形態作祟。
 
既然行政院長都說了,"教育部長不要有意識形態",這話已經直接代表,"教育部長不要有意見"。所以,目前他的無聲低調,不過是在盡力遵守長官的耳提面命罷了...

Read more...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德國Konkret雜誌: 1968年十月號 (1)

上周在柏林幾天的一大收穫,就是得到一份驚喜小禮。

我的德國麻吉Felix,送我一本他在跳蚤市場挖寶買到的Konkret雜誌。這是一份德國很重要的政治文化左翼雜誌。而這禮物的重點是他的出刊日期: 1968年十月。



這期雜誌,重點當然還是德國1968年學運與當時的流行文化。尤其是對柏林第一個試驗性共產聚落Kommunen 1的介紹、對保守派媒體畫報(Bild Zeitung)打壓抹黑學運的抗議 (詳情可再參考此篇舊文)、對墨西哥奧運警察暴力壓制學生運動的報導。

(圖: 標題為Springer Machtergreifung. Springer為當時畫報大老闆,Machtergreifung意思是"攬權",這個字本來專指希特勒當年取得權力的過程。副標題: "畫報的精神分析")

這期Konkret的主編,是當時學運靈魂人物之一,到最後成為恐怖份子的的Ulrike Meinhof。



1968年,當柏林學運領袖Rudi Dutschke被槍擊重傷後,Ulrike Meinhof在Konkret雜誌上寫下一段著名的話,暗示她之後訴諸暴力與恐怖手段的決心。

"Protest is when I said this does not please me. 
Resistence is when I ensure what does not please me occurs no more."

於是,在七零年代,Ulrike Meinhof 眼看學運終究還是無法改變現狀,她與一些學生,共組了RAF (Red Army Faction),到處綁架、暗殺政商名人、銀行家、檢察首長,企業老闆、前納粹份子等等。她在1974年被捕入獄,1976年在監獄裡上吊身亡。很多人懷疑他的死並非自殺而是謀殺。

她的RAF同志們仍繼續恐怖行動,以1977年秋天死傷最慘重。

他們暗殺了德國大銀行德烈斯登銀行Dresdener Bank的總裁、前納粹高官、德國工業聯盟主席。1977年十月,他們打劫了一台德國漢薩航空客機,逼迫德國政府釋放三位RAF主要領導人物。然而,行動失敗,這台飛機最後降落於非洲索馬利亞,當地政府與西德合作,殺死了所有參與劫機的恐怖份子。而牢裡的三位RAF首腦知道行動失敗後,也自殺身亡。當然,所有人還是懷疑,他們是被官方殺死的。

77年秋年的一連串行動,之後被稱為Deutsche Herbst 德國之秋。去年為"德國之秋"三十年。媒體有一連串的相關報導,包括追蹤當時的RAF成員現今的下落。當年很多成員為逃避追捕,逃到前東德,東西德合併後,這些犯過綁架暗殺罪的成員,還是逃不過法律制裁,有些人仍在坐牢。

而我手上這本Konkret雜誌的社論,就是由Ulrike Meinhof主筆,寫著女人在這場學運與抗爭裡的角色。

(待續: 柏林 60年代第一個試驗性共產聚落"Kommunen 1")

p.s. 以下先附上今天一早在家翻閱這本雜誌內容的片段,裡面的內容圖像,我之後會補上說明 (1. 畫質有點模糊,但還是可大略看到一些照片 2. 配合演出: 過度肥胖的貓 Kasimir)

Read more...

2008年9月5日 星期五

這就是"guts"

最近因為工作需要,得review些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的文獻。剛剛讀到一則"器官隱喻"的有趣實驗研究,解釋為什麼"guts"這個字會被用來形容勇氣。


基本上,認知語言學家認為, 人類語言發展,與我們的感官感受經歷有密切關係,Lakoff & Johnson 在70-80年代提出embodiment理論認為,就是因為語言的演變與身體部位的經驗有直接關係,才有辦法解釋,為何世界上無論哪一國語言,都不約而同地使用身體各部位或者器官來當隱喻詞metaphor。例如,"中心","起頭","出口",等等。換句話說,這些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就是因為人類身體經驗的刺激,才造成語言的演化  (更詳細的舉例與解釋,請看舊文: 你有一顆善良的肝)。

因為科技不斷的進步,很多實驗也能開始證明他們的宣稱,似乎不無道理。

例如,我今天讀到的認知研究,想解答的問題是,到底人類的勇氣,跟guts到底有沒有直接關係? 因為勇氣 (guts中文叫"膽量",也屬於消化道一部分) 這類感受,是一種面對危險、艱苦、難受的時刻卻不退怯的表現。然而,明明"害怕"等情緒,主要是腦部作用與血管心跳的反應,為何會有guts這字的用法出現? 

於是,這些認知心理學家,找了一群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患者來做實驗,克隆氏症是一種消化道,也就是guts部位的慢性疾病,這些病人的guts腸胃部分,通常特別敏感、容易不舒服,然而他們不是整天不舒服,而是會有發病期與穩定期。

實驗方法,就是讓這些病人一起看些有著不同情緒情節的電影,看哪一種情緒影響guts最盛。有neutral、比較平淡的紀錄片情節,還有較快樂、令人驚喜、興奮的情節,  還有令人噁心、傷心、以及令人害怕的片段。每個病人,一邊看電影,一邊接受精密儀器的測量,看他們腸胃部的生理化學反應。

果然,研究結果顯示,讓這些病人的guts起最大變化的,是負面的傷心的片段、其次是令人噁心與害怕的情節並列。而喜樂、興奮、驚喜的情緒,對guts的影響並不多。

因此,這些認知語言學者的結論是,guts這個字的"勇氣"意涵,果然還是與身體直接相關。所以,每當我們稱讚人有guts時,我們的確是直接在稱讚對方肚子裡的腸胃部份夠勇,挺得住啊..


Research reference: 
Vianna, E.P.M., Weinstock, J., Elliott, D., Summers, R., & Tranel, D. (2006). Increased feelings with increased body signals. SCAN, 1, 37-48.


Read more...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德國新納粹的宣傳手段

這幾天,德國的新納粹又上街頭示威了。

這次他們聚集在東德大城萊比錫,趁著最近在當地發生的一樁八歲女童謀殺案,利用當地民眾對此案的憤怒與恐懼,要求政府恢復死刑,並且疾呼民眾支持新納粹的必要性 (這裡有些照片)。

萊比錫市長受訪時,當然大力抨擊扶植新納粹的德國黨派NPD (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以及一些極右的組織,控告他們利用這次的謀殺案與民怨,藉以抬高聲勢,混淆視聽,把新納粹與治安的保證,硬是連結在一起。不只如此,這些極右政黨與組織,也常利用失業率、外國移民、毒品等議題為訴求,長期在前東德較貧窮的區域,大肆宣揚納粹復活的必要性。

每到選舉,NPD是在東德城市裡貼出最多選舉宣傳文宣的一個政黨,NPD黨喊出的重點口號之一,就是"非洲、亞洲、中東人,都不准成為德國人"。隨東西德貧富差距與東德失業率增加,即使反對聲浪不斷,NPD勢力與影響力在東德仍得以拓展。2004年的國會選舉,NPD黨派在東德Saxony邦,居然成功地得到十分之一席次。

德國的憲法規定,只要拿出納粹旗幟、踢正步、掛希特勒的肖像、宣揚納粹意識形態等等,都是違憲的行為。而NPD的黨主席Udo Voigt,上個月在某前納粹元老的葬禮裡,任由一位黨員,在棺木鋪蓋納粹旗幟,居然還大方地讓媒體拍照。這位黨主席與那位黨員,目前都因此官司纏身。

不過,Udo Voigt對外國人的怨恨以及對種族歧視的鼓吹,早已經讓他聲名狼藉。去年八月,他甚至毫不忌諱地在德國媒體前說,他認為希特勒當年的副手Rudolf Hess應該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當然,在德國,他這話一出口就算犯法,這一樁官司也仍在進行中,若罪名成立,這位黨主席可能得坐三年的牢。

不只NPD黨主席與黨派高層屢次在媒體前的囂張,NPD也吸收很多年輕人,鼓吹他們怨恨怪罪外國移民。終於,前年幾個新納粹年輕人,在東德殺死了八位印度人,讓全德國社會嘩然。2003年開始,德國政府千方百計想要取消NPD組黨資格。然而, 德國最高法院,最後還是駁回了這項請求,讓NPD得以繼續生存。

德國政府的廢黨計畫失敗後,NPD於是越挫越勇,目前NPD吸取的黨員已有七千人以上。

這幾天在萊比錫的示威活動,其實從八月底就已經慢慢展開,電視上的neo-nazi光頭年輕德國小夥子對著鏡頭大聲喊,他們一定要繼續抗議下去,一定要逼政府恢復死刑,燒死殺害德國人的罪犯。站在這些年輕人身後的,是一群表情僵硬的NPD黨派高層,正誇獎著他們的正義感...

(有關新納粹) 舊文: 勞工節漢堡大暴動

Read more...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讀于丹的<論語感悟>

我今年七月在上海的教育書店,出於好奇心,翻了幾頁于丹的新書,<論語感悟>。



在此之前,我只聽說于丹在大陸中央電視台開講孔子莊子學說,因而紅透半邊天,然而,也有人批評她國學底子不夠深厚,只會耍嘴皮子。我在書店翻了幾頁後,很想細讀她到底如何讓孔學復活且飛入尋常百姓家。無奈當天在書店翻到這本書時,已經得趕著離開與朋友會合,來不及當場看完,於是我便掏腰包買下了這本書,帶回德國。

這本書分七部分,講述論語裡的"孝敬、智慧、學習、誠信、治世、忠恕、仁愛"之道。每部分,當然就是由于丹引用論語裡的些代表性哲言,然後加入她的詮釋與講解。

這本不到兩百頁的書,讓我每次翻開讀不到五頁就又闔上。因此,我花了好久時間才讀完。我已經好久沒有看這種"教條式"的心靈勵志叢書,坦白說讀到中間的"治世"部分,講到執政者只要善理政事、有良好的道德,百姓們也就會跟著有道德時,我開始後悔自己為何要花這二十多元人民幣,還花了時間閱讀此書。

終於,在逼自己看完這本書後,還是有點感觸。我認為,于丹今天之所以會大成功,是因為她的書(與節目),起碼作了三件事。

第一,孔學的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zation):

整本書的重點,就是把論語裡的子曰內容,拿到現代,重新清楚地嵌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脈絡裡。這本書雖分為七個部分,但書寫的方式,通常由我們生活周遭有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切入,然後從孔子的主張裡找解答。也就是說,她明確地展現,孔子思想如何也可以適用於我們的生活脈絡。

換句話說,她與其他釋詁論語者最大的不同是,她把論語放進我們每人都可能遭遇的情境、當今社會事件,甚至利用西方寓言,來反映孔子思想其實也沒有那樣艱深,不但大家都做得到,甚至跟西方社會思想也雷同,在全球化的世界裡,並沒有如此大的文化隔閡。

第二,Confucianism for Dummies:

這樣的書,就像市面上一堆 "for dummies"系列叢書那樣。所以,我認為那些批評于丹沒國學深度的聲浪,可能對這她的書期望太高。因為這類書的功能, 本來就只能讓那些對論語完全沒概念又懶得精讀的人,能夠很快進入狀況。

第三,更加深儒家的宗教化:

孔子思想到底是宗教還是哲學,已經是多年來爭論不休的議題。于丹的書與節目,把儒家思想更拉往宗教的方向,簡直成了一股拯救世人的心靈慰藉。

儒家與西方哲學最大的不同,是它為典型的"宗教信仰型"學說。它和其他人類宗教一樣,通過設立一些永恆道德價值 (仁、義、忠、孝、禮),提供信徒行為的基本要求。換句話說,儒家思想裡的大量理性思考,不是像西方哲學那樣在於論證或者質疑這些基本價值,而是把精力花在,討論我們如何通過自己的人生實踐,來驗證這些所有信徒都擁抱的永恆價值。

而于丹的書,更是在這方面"火上加油",幾乎成了儒學的新約聖經。她利用易懂的寓言與生活故事為例子,展現這些價值如何讓每個人都輕易實踐,她驅使著中國人,無須質疑,就可繼續信仰一個千古流傳下來的"宗教"。因此,信孔學必可超脫、必得喜樂。如此一來,于丹在今日的中國,怎可能不紅?

Read more...

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智利人權之路的一大步 2

下個月,房東Rosa的一位藝術家姊妹淘Rosanna,要找我在她的首飾設計小展演奏。於是,她今天晚上邀我去她家吃飯。我不是專業演奏家,所以我當然從不收費,為這些藝術家演奏,純為幫忙、為興趣、為放鬆工作帶來的壓力。不過,每次只要答應幫忙演奏,總可換來一頓溫馨好吃的家常菜。

Rosanna也是智利人,我與她邊吃、邊喝酒、邊聊,話題帶到上次他們在我家談論的議題,也就是皮諾切政府下的頭號劊子手Alfonso Podlech的逮捕 (請參考舊文: 智利人權之路的一大步 1)。整件事有了些新進展。

一個多星期前,無論Podlech的擁護者如何想辦法抗議,他還是從西班牙被引渡到義大利羅馬,準備受審。罪名是1973年在智利殺害一位屬基督教左派運動(Christian Socialism movement)的義大利籍神父。若定罪,高齡83歲的他,即將在義大利坐幾年的牢。同時,法國也等著抓他,他當年也殺害一名法國公民,已罪證確鑿。

幾周前想辦法逮捕他到西班牙的法官,與當年逮捕皮諾切的法官為同一人。這次法國、西班牙與義大利合作,終於成功地拒絕Podlech的申請,不允許讓他回智利受審。他若像皮諾切那樣被遣送回智利,當然馬上又受智利法律與支持者保護,也就是說,他即刻逍遙法外。

Rosanna掩不住感動地說,即使現在智利蓋了些受難者紀念碑紀念館,然而,那些曾參與過迫害人權的前政府官員,仍大搖大擺地坐享所有利益、權力與奢侈,更別說道歉認錯。這些失去過親人的受害者們,即使過了三十多年,仍然無法接受這樣不公平的結果。

Podlech目前雖只是因為那位義大利神父的案子而受審,但這次的行動,對智利人來說,具很大的象徵意義,他將是七零年代到今天,第一位正式定罪、伏法的人權罪犯。

延伸閱讀: 迷宮中的歷史 by 張鐵志

Read more...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柏林市蓋不完的屠殺紀念碑

上星期一有事情打電話給一位已搬到柏林的德國朋友,電話裡很吵,他幾乎是用吼的跟我說,他正在柏林街頭、他家不遠處,參加一場示威活動。

原來,今年五月柏林市區才剛立起的同性戀屠殺紀念碑,上周被人破壞,德國同性戀協會馬上發起示威活動,連公開自己是同性戀的柏林市長,都一起參加,抗議這項歧視同性戀的舉動。

當年納粹政府逮捕了大約五萬位同性戀,把七千多位送進毒氣室。即使戰後,同性戀在德國仍受歧視、毫無權益可言。更別提納粹屠殺紀念,幾乎從來都沒有正視過同性戀族群的平反。納粹當時制定的德國法律,有一項"同性戀唯一死刑"的法條,居然一直拖到1969年,才正式被廢除。

終於,申請了好幾年,同性戀屠殺紀念碑終於在五月完成,坐落在猶太紀念公園的對面。

然而,目前柏林市面對的問題是,排在"同性戀"後面的,還有當年被納粹迫害的好幾種不同族群,都想申請蓋紀念碑。納粹當年除了屠殺猶太人、同性戀,還迫害殘障人士、吉普賽人,其中吉普賽人還分成Sinti與Roma兩大不同種族,各自都在爭取屬於自己的紀念碑。除此之外,還有耶和華見證人(Jehovah's Witnesses)教派的成員、蘇俄的戰犯等等都在排隊申請。

納粹那幾年留下的歷史悲劇,要由德國後代子孫繼續承擔。德國政府與民間,在平反受迫害族群、維護人權、推動各項反歧視運動,一直不遺餘力。即使目前政府經費有限,且工程地點爭議不斷,德國政府還是得正視這些當年被迫害的族群,柏林市區的納粹屠殺紀念碑,今後,仍會一座座的慢慢立起來。

延伸閱讀:(有關柏林市)
柏林公投後:我們約在資本大老與學運領袖交會處吧

Read more...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品格教育 應擺脫追求特定價值


日前《親子天下》所公佈的調查顯示,最令台灣家長教師憂心的教育議題,為品格教育的強化。該雜誌也刊登出教育部長的回應,教長表示,希望台灣人能找回「溫良恭儉讓」、「古意」等核心價值與傳統美德,並建議應該要由代表性人物組成品格宣導部隊,教出乖小孩。

然而,我以為,台灣傳統品格教育觀念的缺失,正在於對某「主要價值」的盲目追求,忽略它的不適用性。

遵循幾項核心價值與傳統美德,一直是我們文化裡培養品格的方法。的確,讓學生知道有某些品格項目的存在的確重要,然而,我們文化傳承下來的幾項道德與品格標準,沒有任何一項能通盤地適用於現代化社會各層面。也就是說,教育部長所特別提出的「溫良恭儉讓」與「古意」等核心價值,和其他任何德性項目例如「誠信」、「勇氣」等等,沒有一項是所謂特別核心、必須特別在生活每方面展現。

每一種品格特質,都有其適用功能與不適合的應用情境。若我們的社會一味地推崇某些品格特質、並相信教育應以培育有這些品格特質的學生為主,那麼台灣的品格教育又將走回教條式的閉塞老路--- 在此並非指背誦教條,而是指讓學生言行皆遵循、但不讓其思考反駁的規則與教條。例如,讓教育部長所詬病的、也是存在我們文化已久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念,是教育多元化的最大絆腳石, 也是千百年來,華人毫無質疑地擁抱追求某核心價值的結果。

因此,我以為,呼口號、成立宣傳小組、宣布某些核心價值與其行為規範,正是回到品格教育的傳統教條老路。品格教育的目的,不應是硬要把學生培養成有某種特定品格特質的人,重點也不是教導學生依循準則,而是讓學生理解各種品格特質的重要性、其社會文化功能、與在各種情境下的靈活展現與不適用的狀況。

更確切的來說,目前台灣的品格教育,或許已經跳脫背誦死記的方式、用較活潑的活動來應用教導,然而,課程設計仍應更著重訓練學生主動活躍地思考,到底某種行為準則與品格特質在何時根本不適用,且該如何與其他特質互相調整互補,原因又是什麼。品格教育的目的,絕非將學生訓練成不知思考活用抽象概念、不知質疑普遍行為規範適用性,只知溫良遵循某些準則的古意公民。

Read more...

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環保狂德國 & 流浪漢的慈悲心

前幾天Rosa上路到柏林授雕塑課,要兩星期後才回來,另一室友也不在,現在整個大公寓只剩我、一隻總跟前跟後黏著我的胖貓、幾隻我老忘記餵食的魚,還有滿屋的植物盆栽。

今天一早我發現專裝資源回收垃圾用的Gelbsack黃塑膠袋已經用光。以往,這種垃圾袋到各大郵局與"干嘛店"都可以免費拿,起碼在我前兩個月回台灣之前都是如此,今天我騎著羚羊牌,先到郵局去看,原本放置Gelbsack的地方已經消失,我又騎到市區問了幾間干嘛店都沒有下文,某位好心的"店長"終於跟我說,現在已經不能在店裡拿了,他並給我個電話。德國新規定是,Gelbsack從現在起要打電話預訂。

蝦密 !!! 垃圾袋也要預訂?!

好吧! 我於是又騎回家打電話。

打電話到"垃圾袋中心",與垃圾袋負責小姐交談幾句後,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打錯,是打到警察局或者交友中心之類的,因為這位小姐,真的對我作了全盤的身家調查。

從我家多少人、我幾歲、結婚沒、沒結婚是否跟男友一起住、有沒有小孩、家裡有甚麼寵物、有幾間房間等等枝微末節的問題,沒有一個漏掉。

"我只是要一捲垃圾袋啊...",我double confirm一次我的動機,確定那不是徵友社。

那小姐開始不耐煩地解釋,他們要知道這些,才能預估我們的垃圾使用量大概會是多少。問到最後,我開始懷疑她要不要也想知道我的星座、興趣、或者愛吃甚麼菜。

要垃圾袋要預定也就算了,想預訂還要作身家調查才能拿到垃圾袋,這種事情,真的只有德國人會毫無怨言的配合吧?!

今天發生這件事,讓我想到德國的確有很多怪規定,總讓我這台灣人聽了嘖嘖稱奇。

例如,目前我們城市有對於廢氣排放量的新規定,全城很多街區,除了環保車以外已經不能開進去。我家住的Parkallee就是如此。因此,跟我住同一街區的有車族,要不就請換成環保車,要不就請停到別街區。

規定是如此,但並沒有任何警察站在街口檢查。

然而,我鄰居老伯伯,每天就真的把車停到大老遠,然後騎腳踏車回來,我問他這樣不會很麻煩嗎? 他居然是笑笑地說: "不會呀,就當多運動阿,呵呵!"

真不可思議,你們真是一群好自律、配合守法的居民!

另外,最近我從德國朋友那裡得知了一條法律,解開了已埋藏在我內心多年的疑問:

"為何街上的每個流浪漢、龐克等,身邊幾乎都有一條大狗?"

答案原來是,德國法律有規定,無業遊民若願意養狗,每條狗政府每個月補助兩百歐元。啊! 難怪我常見到有些無業遊民,一個人就帶了兩三條狗,坐在路邊乞討,原來這表示他月入就有六百歐元。

我問德國朋友,這條法律規定是甚麼意義? 德國友人想了想回答:

"mmm,我想,政府應該是覺得,養狗脾氣會變好、且照顧動物會把整個人的慈悲心給喚出來,這樣無業遊民就不會打架滋事..."

聽到這答案,我雖睜大眼,但是還是大笑了出來...

Read more...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反對歧視弱勢語言!!

剛剛讀到這則新聞,是八月十六日中時電子報刊出,講述很多新移民、越南媽媽,被禁止用自己的母語教小孩,她們的語言備受歧視打壓。例如:

(節錄自新聞內容) "嫁來台灣八年的越南女子鄧氏美娥,生下一對兒女後,在母愛催化下她除教導孩子說中文,更用越南話跟孩子呢喃細語;豈料,夫家把這些話當成「亂語」,不僅禁止她說越南話,甚至再犯一次就要限制她與越南同胞往來,讓她只好斬斷與孩子的母語對話。"

然而,最大的諷刺是,同一天八月十六日的中時電子報,刊出的另一文<完美打造雙語環境>,卻使用了對新移民語言的歧視態度。我把這新聞節錄幾段,轉貼如下:

--------------------------------------------------

完美打造雙語環境 文/余斐如

學習英文的最佳時機?

「越早學英語效果越好?」「幼兒提早學英語,發音比較純正?」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針對學習英語的最適年齡,已有不少專家提出像是「語音敏感期」、「語言學習關鍵期」、「口音關鍵期」的討論,但究竟幾歲最適合學習英語,仍是頗具爭議性的問題。..............

亞東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余斐如也表示,語言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活用,因此學習環境與方式比幾歲開始更加重要。由此可見,學習英語的時機不是主要重點,環境誘因、學習方式與之後是否能夠持續,才是英語能否學好的主要原因。

無壓力學英文

邱庄利表示,孕婦在懷孕期間播放一些英文兒歌做為胎教音樂,能培養寶寶對美語的熟悉感。針對學齡前幼兒,在環境製造能輕鬆接觸英語的機會,比如睡前、洗澡時,或是玩遊戲時,播放英文兒歌當作背景音樂;待孩子23歲後,家長可帶孩子一起玩手指謠、認字卡、讀簡單的英文故事給寶寶聽,或是與寶寶一起看英文繪本。

如何讓寶寶學會開口說英語呢?其實這跟孩子學會母語的過程很相似(傾聽、瞭解、模仿),先帶孩子辨認周遭人事物的名稱,像是媽咪(mummy)、車車(car)、牛奶(milk)、門(door)等;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開始學會使用一些簡單的生活化短句,如玩球(play a ball)、唱歌(sing a song)等;注意內容盡量以幼兒能理解的事物為例,讓孩子能在自然的日常情境下使用、接觸英語,並將英語融入真實的生活經驗當中。............

外語學習是否會影響到母語的發展呢?不少家庭存有多種語言共治的現象,像是爺爺奶奶說台語、外籍新娘說越南或印尼話,或是配偶為其它國籍等;余斐如就曾在門診遇過一位越南籍媽媽帶小孩來求助,追根究底下發現媽媽國語不太流利,在家裡還常常用電話打給越南朋友聊天,並時常播放越南歌曲;在孩子潛移默化之下,將越南腔調帶進國語中;造成與別人溝通上的困難。

為 了避免這種語言錯置、不均衡發展的情形發生,余斐如建議,在量(語言輸入的時間)與質(語言輸入的品質)上要均衡分配,比如上述的越南籍媽咪,平常在家照 顧寶寶時,就要注意別再播放越南歌曲,多利用兒歌、有聲書讓寶寶學習標準國語;爸比下班後也要多用中文跟寶寶交談。同理,在?寶寶英語時,家裡若有一個人英語比較流利,可以專門負責以英語跟寶寶溝通;另一個人則說中文。邱庄利也表示,一開始將兩種語言搞混是難免的,但是漸漸地,小孩子在一段時間過後,自然就能察覺其不同。................

------------------------------------------------------------------------------

這篇文章最大的矛盾在,現在台灣一堆專家,有這麼多讓小孩接受中英雙語環境的撇步,居然連孕婦要聽英文胎教兒歌這種荒唐招數都可以提出來了,為何不能以同樣的方式,好好培養新移民之子的中/越雙語能力?

再者,這篇文章,把越南媽媽的越南文,當作是妨礙小孩練習中文溝通的障礙,若就這位語言專家所說,聽兒歌可以幫助小孩學好語言,為何越南母親應避免放越南兒歌 ? 且,若打造中英雙語環境時,家長有一人應該負責用全英語跟小孩溝通,為何越南媽媽不能負責用全越南文讓小孩潛移默化?

這篇文章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搞在一起---- 雙語發展(bi-lingualism)與外語教學----過早的外語教學,會妨礙母語學習,而雙語發展是兩語並重、可以互不干擾。

也就是說,越南母親與台灣父親生的小孩,若有好好經營雙語,也就是由出生開始,就由越南母親專說越南文、父親專說國語,並且在學校與社會上沒有歧視的聲音,這個小孩的成長,毫無疑問可以掌握雙語、切換自如。我見到很多在德國的台灣媳婦,即是這樣成功地教出中德文俱佳的混血小朋友。

然而,若父母都住台灣、是台灣人,家庭裡彼此的對談交流也都用國語,然後要讓小孩學英文,這是幼兒的外語教學。這時,國語還會是強勢語言,英文終究還是外語。

暫且不提新聞中所建議、幼兒學習英文時, 讓其中一個台灣家長專說英文是否是好方法,但只要對幼兒進行強勢語言(國語)與英文的同時學習,他就有可能會錯亂搞混,因為,這時幼兒並非用"自然切換"在區別兩種語言,而是本著強勢語言的邏輯在學習英文。(當然例外可以是,讓幼兒很早接觸外語然後把他送進美國學校、即使在台灣,也只讓他一路接受全英語教育,硬是把他養成接近bi-lingual)

所以,這新聞把台灣小孩的英文學習與越南媽媽的越南文教導拿來比較,不只是語言學知識上的錯誤,甚至還顯露出對越南媽媽母語教導的偏見。

在歐洲,歧視弱勢語言文化的議題越來越受重視,德國有十分多外來移民,例如為數眾多的土耳其移民,其在德國生長的第二代,多半土耳其語與德語能力俱佳,即使在學校,剛開始跟不上,德國教育體系,也有輔導加強的機制幫助他們。而台灣,別說目前的學校教育體系裡,還無法有效因應這些新移民之子入學後會遇到的語言問題,連新移民母親們,都得不到該有的尊重。

這些新聞很明顯地展現,台灣人民與社會,對語言人權的認知,恐怕還需要大大加強與宣導。

延伸閱讀-- (有關"反對歧視台語文化"的舊文)
1. 能期待未來教長繼續推廣台灣弱勢語言嗎?
2. 台語推廣不等於揚棄中文

Read more...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不可思議的德國產品保證

回台灣之前,我在布萊梅市區某間店買了一把傘。想不到拿回台灣使用時,傘裡的一顆螺絲居然掉下,這把不算便宜的傘於是無法使用。

一回到德國,我就拿著這把傘到店裡抱怨,Made in Germany怎能是這樣不耐用?

想不到,即使已經過了兩個多月,店員二話不說,換了一把新傘給我,還連聲道歉。德國這樣的產品保證與服務,總讓台灣來的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拿到新傘後,我想到2006年初,我德國同事也有過類似經驗,當時我把整件事情寫下來給親友分享,現在我把舊文重貼如下:

----------------------------------------------------------------------------
(寫於2006年五月)

德國工業產品, 品質佳有保證舉世皆知, 然而我真從來不知道,這國家產品之『有保證』這一點, 能做到如此誇張的完善...

我德國同事菲力貓,有一台心愛的腳踏車,從他少年時期用到現在,仍然還是他每天代步的工具,然而,菲力貓不久前哭喪著臉到研究室來,告訴大家,他發現他的腳踏車,車身開始生鏽了,且這種鏽無法補救,因為鏽生在兩輪之間的鋼條上,若那個鏽繼續擴大, 有可能那鋼條會斷掉,哪天若騎到一半斷掉,一定會發生很嚴重的意外,他現在勢必要換腳踏車了。

然而,好的腳踏車在德國,通常是天價,隨便一台好的全新的都要上萬台幣, 這對生長在台灣腳踏車王國的我們來說,很難想像。菲力貓最近又手頭很緊,於是,他心情開始低落、碎碎唸了好多天...

另一個德國同事阿訥受不了菲力貓整天的抱怨,建議他回家看看腳踏車的保證書,若保證期還沒有過,搞不好有免費修理或換零件的餘地。

菲力貓聽了茅塞頓開,馬上回家翻箱倒櫃,想找出他那1996年高中時期買腳踏車時附隨的保證書。但是已經歷經十年,保證書不知淪落何方。他在家找不到,馬上致電家鄉的父親,他父親在地下室某角落,居然奇蹟的找出泛黃的保證書。

菲力貓把保證書秀給我們看, 我們所有人都大嘆不可思議,這台腳踏車,保證期是十年,他在1996年四月買的, 居然真的在2006年四月過後第一個禮拜,開始生鏽。哪有產品保證能算的這樣準,想必只有德國產品才有辦法吧!

菲力貓又開始碎碎唸了,已經過了保證期一星期, 不知道還能不能換零件。然而,他還是把腳踏車,牽回家鄉的腳踏車店碰運氣。

那家腳踏車店老闆,見狀立刻有效率的聯絡廠商、說明狀況。廠商二話不說,居然在電話裡就答應給菲力貓一台全新幾萬元的腳踏車,但保證期減半,變成五年,而菲利貓只需補五千元台幣的差額即可。菲力貓喜孜孜地把新的腳踏車牽回布萊梅,告訴我們他有多幸運。

我這外國人聽了簡直不敢相信。原來, 德國工業的驚人效率, 真的不是傳說的:

不只售後保證令人信任、服務奇佳,且為講求效率,完全信任消費者,不擔心消費者其實是來誆他們的。

有這樣的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有誠實自律、不貪小便宜或愛揩油的消費者,外加買方賣方之間的高度信任,這是我眼所見、德國工業發展頂尖全球的札實基礎。

Read more...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智利人權之路的一大步 1

今晚下班到回家,見到室友Rosa與她的朋友們聚在起居室裡,一群人喝著紅酒、表情嚴肅。

很少見到他們如此面色凝重地討論事情。他們是拉丁美洲人,生活隨性、愛開玩笑、很少有正經的moments。上一次見到這群人聚在一起、臉上掛同一種表情時,是幾個月前某同鄉好友過世,他們一起討論隔天要登報的訃聞內容。

我拿了一個酒杯,加入了他們...

原來,Rosa與那些三十年前從智利流亡到歐洲的同志們,正共同連署一封聲明。希望歐洲的法庭,能夠順利起訴七月底被逮捕、目前正拘留在西班牙的前智利政府軍事法官、現年83歲的Alfonso Podlech,讓這位在智利Pinochet獨裁政府裡壓迫人權的代表性人物,終於能受法律制裁。

Alfonso Podlech在上周二、前往捷克度假的途中被逮捕。拘捕他的名義,是當年他曾殺害有法國與義大利國籍的智利人。然而,他當年在智利境內不只殺害很多歐洲人,他迫害了更多的智利人。

基本上,1973到80年代末期的智利獨裁政府,害死了約莫三千多人。而Rosa身邊這些朋友,每個人幾乎都有親人被Podlech旗下的軍隊與部屬殺害。Rosa的親哥哥,在23歲時,就是在Podlech的管轄區被逮捕後,在獄中被私刑害死。

有鑑於上次Pinochet終究還是可以用各種理由免於刑罰,這次Alfonso Podlech被逮捕後,智利人權團體想盡辦法,期望終於能將一位當年迫害人權的要角繩之以法。Rosa等當年流亡海外的政治犯與智利的人權組織,從沒有停止抱怨自己國家,在人權平反上,作得嚴重不足。

由於Pinochet當政時,修法保護這些為獨裁政府效力的手下,所以,新政府目前對他們仍無可奈何。再者,直到今天,智利境內仍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民,支持當年的Pinochet政黨,人權平反運動更是難上加難。

這些坐在我面前、年過半百的前政治犯叔叔阿姨們,七零年代逃到德國時都只有十幾二十歲,他們在德國定居、成家過了大半輩子。然而,今天晚上,當他們提到三十幾年前的混亂內戰、死去的親人,每個人都還是一樣激動憤怒。

"若能順利將Podlech繩之以法,將會是智利人權之路的一大步,即使,這只是個起步。無論如何,我們堅持,人權平反的所有行動,要永遠要繼續下去,直到正義真正被伸張為止..."

紅酒讓憤怒更沸騰。今晚,他們在即將寄到日內瓦的連署書裡,寫下這樣的聲明...


Read more...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推薦好戲-- 閹雞



我要在此推薦這周末(8/15-17)即將在國家劇院上演的新戲"閹雞"。

------------------------------------------------------------------------
吳念真 李昂 耿一偉 林鶴宜 聯手推薦

一齣有血有淚有靈魂的戲 幕幕真實衝擊人心
台灣契訶夫式劇本 表現閩南語的韻味與日常生活點滴
一段訴說女性艱苦的生命謳歌 試圖挑戰大河式電影劇本
台灣戲劇文學之塊寶 六十五年後國家劇院恢復原貌完整演出

總以為自己的台語老練,但每次面對台南人劇團的演出,都讓自己汗顏!這回,他們更自信地推出日據時代林摶秋先生的「閹雞」;它除了將挑戰我們的母語能力之外,更將逼使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在「在地文化」上的理解和認知的程度。--電影導演吳念真

1943年台灣劇場鉅作《閹雞》,將在六十五年後首度由專業團隊在國家劇院重現。近年廣受矚目的才氣導演呂柏伸將以他擅長的精緻畫面,嶄新的手法,呈現原劇處處靜謐留白下洶湧的時代浪滔。--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專任教授 林鶴宜

詳細劇情大綱與購票資訊在此
See 閹雞部落格 for more info

延伸閱讀:

1. 台灣戲劇研究者石婉舜的評論文 潛入台灣人的根性當中──「閹雞」相隔65年公演的訊息
2. 破報的評論

-------------------------------------------------------------------------------

此劇的導演兼台南人劇團總監呂柏伸,不只是我們家族的親戚,他更是我崇拜尊敬的偶像。

他在英國倫敦大學讀戲劇博士時,我剛好也在英國念碩士。在寒冷的英國,他一直很照顧我、給我很多溫暖。當年,我常常在他倫敦近郊的小公寓裡,一邊吃他煮的簡易晚餐、一邊聽他描繪敘述對台灣戲劇的概念與想法。這幾年我因為一直在歐洲,少有機會與他聊天。不過,常聽阿姨敘述他的近況與努力。

他一路辛苦的奮鬥、落實理想,把台南人劇團,帶向國際舞台。這次見到他的新作上演,我又回想到在英國的種種: 他的倫敦公寓、我十九歲時第一次到倫敦,他領我到皇家亞伯廳排隊好幾小時,聽Maxim Vengerov小提琴獨奏、帶我一起在倫敦劇院看戲...

去年十月在表妹的婚禮上見到他時,短短幾句交談,感覺他一點都沒有變,還是我印象中那位執著理想、一心為台灣戲劇與藝術奮鬥的大哥。

很可惜我人在德國,無法見到這部新戲上演。
不過希望對台灣文學、戲劇、藝術有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囉!

Read more...

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品格教育擺第一?

前天一本教育相關雜誌,公布家長、教師、與校長對台灣教育的意見調查。多數人認為,台灣學生的"品格教育"是最需要強化的一環。新聞報導是這樣寫的 (新聞來源在此):

新教改 品格擺第一、舊教改 十年全白功

新任教育部長最應優先處理的三件事是什麼?「親子天下」創刊號調查發現,不管是家長、教師或校長,一致認為「品格教育的強化」是最應優先處理的事。超過九成的台灣家長,否定台灣這十年的教育改革。

這項調查分家長、教師與校長,列出十二個選項,受訪者可複選,最多選出三項。「品格教育的強化」都是這三類人心中的第一名。

家長認為教長最應優先處理的第二、三件事是:「教師能力的強化與評鑑」、「多元入學方案的檢討與改善」。校長則是「課程與課綱的檢討與調整」與「教育經費的重新規劃與分配」;教師是「家庭教育的強化」、「教育經費的重新規劃與分配」。
........

今天一早看網路新聞時,見到教育部長回應前天公布的調查(新聞來源在此):

教長回應:古意宣傳隊 找回乖小孩

國中小老師、校長、家長認為,教育部應最優先強化品格教育,教育部長鄭瑞城回應指出,他希望找回「溫良恭儉讓」、「古意」等傳統美德,並和民間合作,找代表性人物組成品格教育宣導部隊,可能比在學校教還有效。


看到這則新聞,我腦中馬上閃過之前在上海街頭見到的滿街道德教育海報,不知道台灣街頭會不會也開始出現這樣的大字報: "我以當古意台灣人為榮"、"樹新風、全民古意運動",某些建築物前或許也可以掛起這樣的金字招牌: "溫良恭儉讓示範單位"!

基本上,只要對一點當代教育相關理論有點概念的人,都會清楚抽象的意識、概念,例如品格、道德、倫理等等,不是喊口號貼大字報就能有效推廣,最多能讓大家大約知道有這些項目存在。"品格"的確很重要,但教育上的落實,必須要融入在各科、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方法裡,而非讓這些品格項目變成要大家遵守的教條。

因此,若大家都認為台灣的品格教育急需加強,那教育部應該組成的,不是組宣傳隊來喊口號,而是一群懂得教育方法論的專家,研究該怎樣讓這些抽象的概念,落實在一般的各科課堂教學裡。

這次到新加坡參加研討會,遇上一群當地教育學者,正研究如何在突破傳統的value教學,加強啟發學生創新與活用能力。

反觀台灣,最近大家開口是品格、閉口是道德。又說連中國都開始推崇儒家思想,我們怎能落後云云。殊不知道尊崇某品格標準、記誦道德教條,正是壓死華人創新能力的罪魁禍首。

品格的確很重要,但問題是,所有道德概念的定義都很廣泛,沒有任何一項品格教條能夠適用在所有場合。學生應該學的,是有針對不同場景,活用這些抽象概念的能力。而非無論作何事或走到哪,都硬是要當有某種個性特質的"古意"人。

我認為,一直以來,台灣教育政策執行者處理事情的特徵,就是"表面上看起來缺甚麼,就在那裏貼上藥膏"。不深入了解這缺失的來龍去脈或更廣地考量此缺失與其他層面的關聯,是真台灣教育的一大問題。

再者,除了第一名的品格教育以外,此調查結果讓我覺得諷刺的是,家長普遍認為"教師能力應該改善",教師則認為"家庭教育應該強化"。

這反映一件general的事實: 提到台灣教育不足或缺失的議題時,教師普遍不會先思考,是否政府能有任何機制讓自己更進步; 家長似乎也不會先想,是否有方法讓我們的家庭教育更成功。相反的,小孩子的教育問題,無論是家長或教師,都認為並非起因於自己能力不足、也不是自己的責任。於是,家長認為老師教不好、教師認為家長管教無方。

少有人先要求自己、先思考如何提升自己能力,來共同解決教育問題。

這項調查結果,果然貼切地反映了我們的民族性阿。

Read more...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新加坡隨筆 1-- 久違了, 好空氣...

坐了一整個天的飛機, 在兩岸三地轉機轉得暈頭轉向, 我終於從上海經由香港, 台北, 飛抵新加坡.

灰頭土臉地出關, 見到微笑揮手的大舅媽與Ivan哥, 我開心地給他們一個大擁抱.

一踏出機場, 不同於上海的悶熱, 輕撫在臉上的, 是陣陣微涼的晚風.

從機場到大舅家的路上, Ivan哥邊開車, 邊介紹這個城市國家街景.

當時天色已晚, 沿途除了經過好似上海外灘那樣一整排燈火通明的高樓群廈外, 還有滿滿貨櫃的港口風景.

璀璨的夜燈外加一架架像長頸鹿一般的貨櫃起重機, 讓我想起高雄, 與德國的漢堡.

我又抵達了一座港都...

回到大舅家放下行李, Young哥拿出新加坡地圖. 大張的地圖一展開, 出現一條像腰帶般的烏節路, 橫跨地圖中心. 這條新加坡地圖的腰帶, 點綴著密密麻麻的逛街購物指示標誌. Ivan哥說, "妳明天, 就從這裡走到那裡逛逛吧, 來到新加坡, 一定要去那裡走一遭的", 他邊說, 手指邊從腰帶之西比向腰帶之東.

想不到, 接下來的六天, 我每天就密集地在這條腰帶上由西走向東, 再由東走回西--
往返烏節路西邊的公車站與東邊的研討會地點"新加坡管理大學".

第一天早上, 我就聽從Ivan哥建議, 從舅媽家坐公車前往烏節路. 四十分鐘的公車路程, 映入眼簾的是乾淨的街道, 與無止盡的綠. 抬頭看到的是一星期不見, 湛藍的天.

走在新加坡城市街頭, 我大口大口地呼吸.

久違了, 好空氣!

Read more...

奧運前夕,德國對中國限制媒體自由的不滿

奧運前夕,中國湧進世界各地的採訪記者。德國各媒體這幾天不斷地抱怨,中國並沒有依照之前所承諾的,完全消除對國內媒體自由的限制。

以下是我這兩天讀到的報導,這些報導顯示德國人又開始憤怒起來。
幾個月前對於奧運在中國舉辦的譴責聲浪,在這幾天又完全揚起。

我節錄幾段報導如下:

首先,全德最受尊敬的媒體之一,中間偏右的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報導評論如下:

"在奧運開始的前夕,外國媒體記者的憤怒與日俱增。中國官方還在實行監控媒體,仍試圖限制媒體自由。總歸一句,他們還是在作獨裁專制政權會作的事情,沒有絲毫進步。

奧會主席Jacques Rogge已經發出聲明,說自己之前或許太過天真,認為中國在奧運時期會完全開放解除網路限制,讓外國記者有完全的自由。然而,現在中國只公布開放"sufficient access"--必要的網路管道。而何謂"必要",端看中國官方評斷報導是否會損害中國的尊嚴與網路安全。
............

Jacque Rogge真的曾經誤信中國有一天會完全鬆綁媒體自由? 中國官方真的這樣答應過他嗎? 不過不管怎樣,中國已經答應過很多事情,真正作到的,又有幾項?"

德國的Financial Times在這幾天也開始下這樣的嚴厲評論:

"幾年前我們就已經很清楚,奧運根本不能在一個專制獨裁的國家舉辦。或奧會主席Rogge若能夠大方承認他之前答應的各種要求已經陸續被推翻,他應該言行一致地譴責,選擇北京當奧運舉辦地,是個極大的錯誤 ....

當然,要德國媒體取消採訪以示抗議已經太晚,但我們還能做的是,拒絕中國把整個奧運當成他們的秀場... 地主國中國炫耀與建立自己光鮮亮麗的國家形象,手段主要來自誇張浮華誇張的開幕與閉幕儀式...德國兩大奧運轉播媒體 (ARD,ZDF)應該拒絕轉播開幕閉幕儀式,別讓這獨裁政府作秀目的得逞。"

德國的世界日報(Die Welt)也開始譴責奧會的懦弱怕事:

"在中國,目前只有體育界高層在對外宣揚與答應奧運舉辦時期的言論自由,然而,中國政客們根本無人表示承諾.... 中國領導人在這段時間,還是持續地監禁評論家、驅逐異議份子、記者們都飽受威脅,較激進外國記者,則簽證被拒...

現今的奧會,已經完全忘記,1972年慕尼黑奧運時,在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殺害以色列運動員後,當時的主席Avery Brundage所說的名言: "奧運精神已死....,而奧會,是此精神的唯一的拯救者"。反觀現在,他們只關心奧運是否能如期順利舉辦。奧會,早已變成是獨裁政府壓迫媒體自由的幫兇..."

Read more...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上海隨筆6 - 矛盾,充斥這城市各角落



在上海只有一星期,一個Shanghai beginner如我,在七天的遊走後,若要對上海發表感想,我或許有一個較具體的總結: 這是我所拜訪過最矛盾的城市。

眾所皆知,這是一個整體發展太快、市民素質與各式社會文化細節卻追不上外觀建設的奇特城市。

但沒有親身到訪之前,我仍無法想像,文化矛盾與衝突的展現,能夠如此充斥上海市各角落。
這七天,我能舉出數十件怪事,在此無法一一細數。只能隨意漫談如下:

在這急速國際化的大城市,上海政府除了如火如荼地刺激消費、並教導市民當文明人外,也不斷大力輔導市民要愛國-- 是的,無論整個城市如何西化、如何推崇西方思潮,大家還是要熱愛祖國與遵循傳統美德。然而,並沒有海報解釋,如何在崇尚西方精神與堅持東方傳統的衝突裡取得平衡。



上海街上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海報 (點圖可放大看內容):



或者,有些紀念館與名人故居門前,會掛這樣的金字招牌:



我每天在街上行走,都被一堆生活倫理教育海報包圍著。一直到第七天,我已經不再覺得這有何刺眼,這些道德教育字眼,過度濫用後,也已經跟牆融為一體,讓人完全忽略。



上海市區街景最特殊的部分,就是像這樣保存良好的三零年代老洋房。在市中心的街道上,整體環境還算乾淨整齊,外加有洋房當背景,走在上面,欣賞著街道風景,十分賞心悅目。只是,無論走在身邊、或迎面而來,除了有吐痰快狠準的男女,還會不少有像照片裡的這位老兄那樣因為太熱把衣服上拉到胸部、甚至不穿上衣,露出肚皮納涼的行人。

這幾天,我在Nicole淮海路公寓附近、有如台北東區般熱鬧摩登大街上走著,發現幾間奇怪的店,招牌與店裡賣的物品似乎有點出入,例如以下這一間只賣襪子的"大眾書店",即是一例。這當然是因為出租變化太快,店家來不及或者沒有經費更換店名,所幸先留下舊招牌。



"內容與外觀的改變無法配合",點出了這個城市的發展特色; "新舊來不及替換",呼應了上海處處展現的矛盾與衝突。短短一週,透過極粗淺的觀察,這就是我所知道的上海。

(我已在幾篇有關上海的文章裡補上一些照片,請往下翻閱看照片。)

Read more...

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上海隨筆 5 -- 教育書店



今天與舅媽午餐用畢,我本想再訪多倫路古街,看看多倫現代藝術館,或到莫干山藝文區。莫干山路倉庫改建的藝文中心,總讓我想起東柏林。然而,四十多度的溫度與潮濕難受的空氣,把我趕進了淮海路上的一家書店。

此書店名為<上海xx教育書店>。特別是"教育書店"四個字,"激活"了我的好奇心。位在市中心黃金地段的教育書店,規模有如敦南誠品大小,店裡有許多父母帶著小孩一起看書買書。教育書店並非只是店名,這家書店真的主打"教育"相關的書。

剛進店門,列隊歡迎的,是兩排木製書架,右邊的書架標著"暢銷"、左邊則是"推薦"。

暢銷書部分,有一系列南懷瑾詮釋著作的中國諸子百家等哲學思想叢書、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紀念著作,有鄧小平的生平、1978年到2008年改革開放的經過等等。也有一些翻譯的外國理財相關書籍、與賣到剩最後兩本的書<女人一定要嫁得好>。此外,暢銷書架上,還有一本由"中共國家宣傳部"所出版的propaganda宣傳書,內容除了共產黨政府多偉大、社會主義教育多完美、領導人多受人尊敬,還有各項中共目前強力推行的政策解釋,例如有生態環保、文明禮儀等教育項目。

"推薦書"的架上,多半是給父母閱讀的子女教育參考書,上面有三本讓我啼笑皆非的強烈推薦書,每本都有中國教育學者加持寫序推崇。

其中的兩本由同一出版社推出,一本書名是<如何培養了不起的男孩>,英文名為 Train a Fantastic Boy. 另一本則為<如何培養了不起的女孩>,Train a Fantastic Girl。

讓我覺得有趣的,是男孩那本,內容主攻如何訓練兒子陽剛、像男子漢、有出息,而培養女孩的書,就是專寫如何讓女兒快樂、活潑開朗、以後嫁得好。英文翻譯用"train"字,也令人發笑。

第三本推薦書,是由清末民初學者"丁福保"所著<少年進德錄>翻譯成白話,尊崇傳統儒家思想。裡面全是一條條的古訓守則,主題有修身、立志、治家、貞節、慎言等等食古不化的八股守則。

很顯然地,儒家道德教條,目前正在中國翻紅。這本過時的清代八股教育守則,居然被書店如此推崇:

"《中國成功家庭教育讀本》正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教子结晶。用前人指點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可以讓我們少走教子彎路。因为有一個成功的模式在那裡指引着我們,這樣就会讓我們離成功更近..."

離開書店前,我走到宗教書籍的書櫃前,想當然爾,跟台灣或歐洲完全不同的一點,是有關佛教的書有一大櫃,裡面找不到任何藏傳佛教的書,更別提達賴喇嘛所寫的、長年皆為international bestseller的著作。最受推薦的作者,是台灣的星雲法師,他似乎在中國與不同的各類專家合著不少專書,有著佛教龍頭的地位。

下午教育書店一覽,也算是此趟上海行令人印象深刻的"娛樂"行程。暫且別提中共推出的很多愛國教育宣傳書令人莞爾,無數本專給父母教師看的許多育兒或道德教育書籍,八股過時的程度與這西化的國際大都市格格不入。更讓人體會這全國最現代化西化的大都市裡的許多矛盾、衝突的社會文化現象,果然其來有自。

Read more...

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上海隨筆 4 -- 登廣告要注意modality情態詞

我在上海發現很多平面廣告,slogan都很"謙虛",modality情態詞的使用都很小心,簡言之,就是話不是說得太滿太絕。

情態詞的高量低量(high/low modality),是表示語言意義"可能性大小"。一個句子若直述 "他去了公園",這句就比"他或許去了公園"情態來得低量、語意來得絕對。

而與中國的廣告相比,台灣廣告slogan情態詞量低,動不動就是"這是最好吃的xx"、"最受歡迎的xx"、"最健康的xx"等等。

然而,據從事廣告業的Nicole所說,在中國,若提不出證據,只能用"推測"語氣的高量情態詞,帶出產品的價值。例如: 上海知名的葡式蛋塔店"莉連蛋塔",廣告slogan即是:"這可能是上海最好吃的蛋塔"。除了使用"可能、或許"之外,還有廣告愛用,"有人說/聽說,這是全上海最xx的xx"。




若不加這些詞修飾絕對語意,就會是誇大不實、有欺騙之嫌,是要處罰的。

真有趣,既然中國在廣告方面能夠如此字句必較,要求絕對真假,為何不能在其他各事物上的真真假假、盜版正版等方面也多嚴格管理,杜絕各處的灰色地帶?

Read more...

上海隨筆 -- "文明"一詞的使用

走在上海街頭,讓我樂衷於作的事情之一,就是注意街上讓我發笑的生活倫理相關標語。

尤其是"文明"這個詞,被使用的範圍與程度之廣,幾乎每條街都有文明相關的告示牌。這全中國最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正如火如荼地教導市民要當個"文明"人。

"文明"的使用定義,倒不是"野蠻"的相反詞,目前我找到的告示牌,"文明"的意義,對台灣人慣用的中文詞義來說,約莫有三大方向: 現代人該有的禮儀、事物的高尚程度、與模範的樹立。舉例如下:

(a) 許多公車站牌上都有"講文明語言"的標示。

(b) 一些現代化大樓門口都會掛著由上海政府頒發的"文明單位"金字招牌,其英文翻譯為"Model Unit"。




(c) 某些十字路口四角,也掛著"交通文明示範路口"的黃金牌,牌下有交通警察吹哨子指揮交通。或許是因為長期有派交警指揮,這些路口才變成"文明示範路口"吧? 因為沒有交警的地方,馬路立即如同危險虎口...



(d) 最近為了奧運,很多地方都在施工整修,我在工地外常發現以下的標語,告訴市民甚麼是文明的施工狀態:



我覺得上海市政府也得快推出 "文明騎車、不撞行人"、"文明冷氣機不滴水" 之類的標語。

(e) 昨天我試圖搭地鐵,發現候車處地上貼有許多標語: "先下后上、文明乘車"。




想不到,車還沒有進站,後面的人潮已經陸續擠到我前面,排隊在這國際都市,根本沒有意義可言。不僅如此,車一到站,車上的人都還沒有下車,門口已經站滿想擠入的人,當然,我也想擠進去的當下,被無數人出拐子往外推,我沒練過拐子手,所以即使一開始排在最前頭,還是沒有擠進地鐵的希望。


那時是晚上七點,正式人潮擁擠的時段,候車區並沒有任何人員維持秩序或教導搭車的人如何文明乘車,反倒是每個入站口,都站了幾個配警棍的警察,防止有人沒買票就跳入站內,即使如此,我還是看到很多人像羚羊一樣身手矯健躍入圍欄...

我連三次擠不進地鐵裡,喪氣地望著地上"文明乘車"的標語,黃色的噴漆,早已被人踏的烏黑...

(e) Nicole居住的盧灣區,目前四處貼有這樣的大字報: "
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爭創全國文明城區"。我剛到時,本來還覺得,隔沒幾步路就見到這樣的生活倫理教育海報,不但有礙市容也不太環保,但昨天搭過地鐵後,我開始懷疑,密集貼這些海報,真的有效果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