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

一樣的寓言故事 解讀真不同 (寫於2006年四月)

復活節連續假期, 德國一些廣播頻道, 會播一些由牧師講述的寓言故事, 牧師講完小故事後就會解釋其中的道理, 有次我與德國同事們一起吃中飯,餐廳裡正好撥出這樣的廣播節目, 主持人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個富商, 他有兩個兒子, 大兒子勤奮努力跟著爸爸做生意, 小兒子則是每天偷懶閒晃, 有一天, 小兒子跟富商說, "我想要預支遺產, 我想要現在就領我應該得到的錢, 然後自己去外面闖蕩"
富商因為太疼兒子, 所以給了他一半的財產. 小兒子於是拿了很多錢財, 到外頭去生活, 由於他從小優渥懶散, 所以到外頭去, 很快就把所有的錢揮霍完. 錢財散進, 身無分文, 他變成乞丐, 沿街乞討, 没臉回家見父親.

有一天, 他在街上乞討時, 富商經過, 見到長久以來音訊全無的兒子居然變成乞丐, 非常驚訝與傷心,馬上把他接回家住, 再度給他吃好的穿好的, 重新接訥他.

大兒子看到這一切, 心理很不是滋味, 跟富商抱怨說 "這也太不公平了吧, 我一天到晚工作, 小弟則是玩樂, 到最後把錢全部都花光, 你怎能就這樣讓他回來繼續花用我們的錢?!"
富商回答說,"但他還是我們的兒子阿, 我們還是要接訥他阿, 讓他回來過好生活..."

寓言故事到這裡就結束進廣告了...

我聽完, 滿臉疑惑, 我問我德國同事們, "就這樣喔...這寓言故事到底是要表達什麼阿?"
他們則是不敢相信我無法從故事內容理解這故事想表達的道理, 他們認為這真是明顯不過了

我覺得, 這種故事在亞洲, 應該被解讀成為,
第一, 人應該要勤奮, 要不然即使有錢也會坐吃山空, 最終還是要變乞丐,
第二, 父母不能太寵兒女, 要注重教育, 要不然會教出敗家子.

然而, 寓言故事這種文類(Genre), 通常應該只會講述單一種道理, 畢竟這種故事是給普羅大眾包括小孩讀的道德教育類故事, 所以故事結構要明顯易懂才符合這種文類的目的, 尤其是, 故事劇情架構應該通常要是:

1. 某人因為不了解某個價值觀所以犯錯-
2.犯錯以後有了不好的後果,-
3. 之後終於有人點醒或自己覺醒該遵循的道德

所以, 我覺得剛剛聽到這寓言故事並不是好故事, 不太能讓人剛聽完馬上理解它想表達的道理是哪一個, 要我解讀我就能想出以上兩種重點..

我講完這些, 我德國同事都覺得很好笑, 因為我這孔夫子教育下長大的學生, 與歐洲人解讀同一個故事真是大不相同, 基本上, 對他們來說, 這寓言故事根本跟我們中國人的重點道德:勤奮與教育, 完全扯不上關係.

那富商代表是上帝, 小兒子代表的是一般人,也就是迷途的羔羊, 大兒子代表的是不了解上帝恩典的人,
基本上, 所有人, 不管他有多迷惘, 誤入歧途, 只要到最後還是回到上帝的身邊, 都可以被重新接訥.

若這樣解讀,這故事就符合以上我說的架構,
1. 某人不了解某個價值觀而犯錯--犯錯的居然是不懂上帝包容大眾的大兒子,
2. 犯錯以後, 還去跟上帝抱怨,
3. 最終由上帝來跟他解釋道德, 就是應該要包容所有迷途的羔羊

廣告完, 主持人果然開始講起道理, 果真就是德國同事引述的那樣呢..

我只能說, 在這種時刻, 我又發現, 自己這土生土長的台灣學生, 受亞洲道德與文化教育的影響有多深,
很多本來都以為習以為常的事物甚至道德觀念, 其實, 在這世界上, 是由很多不同的人由不同的角度來解讀的...

在這故事裡, 我們亞洲人或許會想要去處罰小兒子, 到了歐洲, 反而變成是大兒子的錯,
那其實, 到底有什麼是真的是對錯, 只是角度不同罷了吧..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