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德國歷史上的11月9日

11月9日,是德國歷史的重要日期。包括了1918年的11月革命、1923年希特勒政變、1938年納粹對猶太人展開正式大迫害,以及今年即將紀念20周年的柏林圍牆倒塌,十分巧合地,德國歷史上許多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個日期。

1918年11月9日: 十一月革命,建立共和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瀕臨結束,11月初,皇帝威廉二世的帝國被推翻,德國多處城市各自建立起共和。有趣的是,當年這些人,就站在城市某處的陽台高喊"共和建立",共和就這樣成立了。 11月9日,SPD黨在柏林建立了德意志共和; 幾個小時候,以Rosa Luxemburg與其同事Liebknecht為首的左翼革命黨派,在柏林他處也成立了社會主義共和。幾個月後,1919年二月,威瑪共和也在Weimar成立。

圖: SPD黨的Scheidermann,1918年11月9日在柏林市的國會陽台,宣布推翻帝王,德意志共和成立。(圖片來源)

1923年11月9日: 納粹的慕尼黑政變

這是納粹第一次受到國際關注的大行動。希特勒與其納粹黨派的同志,在慕尼黑發動政變,行動終究還是失敗,希特勒被關進牢裡,他坐牢時期,寫下之後成為納粹聖經的"我的奮鬥"一書。

1938年11月9日: The night of Broken Glass

11月9日晚,希特勒手下的青年軍團、蓋世太保、秘密警察等組織,在全德國與奧地利正式展開對猶太人的暴力壓迫。當晚,將近一百位猶太人被殺、三萬位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猶太人的家、商店與猶太教堂盡數破壞。1938年11月9日那晚,被稱為Kristallnacht,破鏡之夜。

圖: 1938年11月10日紐約時報頭條。(圖片來源)

1989年11月9日: 柏林圍牆倒塌

當天晚上6點57分,在東柏林舉辦的國際記者會進入尾聲,前東德共黨發言人Günter Schabowski從口袋裡拿出一張紙條,正式宣布,從這一刻開始,每位東德人不再受任何形式的人身限制,擁有旅行各地的自由。於是,佇立28年、以"抵抗法西斯帝國主義的堡壘"為名建造的柏林圍牆,在那一刻起正式崩毀,當晚大量東柏林人聚集到布蘭登堡大門,慶祝柏林圍牆的倒塌。


圖: 1990德國郵票(圖片來源)

Read more...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歷史】從爺爺奶奶的舊箱子找到的~



爺爺告訴我,民國五十一年,老爸國小,他與其他本省同學,國語實在太破,於是得報名參加國語朗讀比賽,透過比賽強迫他們練國語。爺爺居然還把老爸當年指定朗讀的稿子保存了下來。當年,爸爸為了通過比賽,用小手掐著這份稿紙,不知道反覆練習了多久。

這份講稿內容簡直經典到極點。現在我手握這份泛黃的稿紙、細讀裡面的內容、腦子裡不停地想像: 小小個子的老爸與他的競爭者,在比賽當天陸續走上演講台朗讀; 台下坐滿的,則是從沒受過任何國語教育的學生家長們,聽自己的孩子,用不太溜的國語,大聲朗讀這些十多年前突然降臨台灣的真理~

我把這份稿子的內容節錄如下:

各位同學 、各位老師:

今天我所要講的題目是如何實踐五守運動。所謂五守運動我想大家都很清楚,簡單的說就是守時、守法、守密、守信和守分。這五守運動是我們民族的救星偉大的 蔣總統所提倡、所號召的。
自大陸河山變色,我們政府忍痛遷台以來,轉眼間已有十多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裡由於 總統英明的領導,更由於大家一德一心的生聚教訓,整軍經武,台灣已由風雨飄搖的階段而步上了富國強兵之路。同時更成為亞洲反共的燈塔。 總統為了建設台灣為模範的三民主義模範省,再者更為了早日光復河山拯救大陸同胞、進而完成反攻復國的大業,所以才提出了五守運動的偉大號召,使我們精神動員起來、武裝起來。

我們為了擁護領袖,更為了響應 總統的號召,我全國同胞不分軍民、男女都要身踐力行,以五守作為我們修身作人的標準。至於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實踐,依我的看法應做到下列幾點:

一、守時: 中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遵守時間,所以我們應該作到珍惜時光、注重時效、遵守時刻三點。
二、守分: 守份就是堅守我們的本分,索以我們應該做到盡忠職守、注重名分、遵守本分而能各守崗位不推卻責任。
三、守法: 中國人最大的毛病是不守法,所以我們要嚴守法律,中國才能成為法治國家。
四、守信: 我們應該要堅定信仰、堅守信心而能坐道言必行、行必果的地步。
五、守密: 我們應該做到保守國家機密,如果人人作到保密、事事保密、處處保密,那麼匪諜就無隙可乘。

如果人人作到以上重點,那麼光復河山反攻復國的勝利就會很快的來臨,同時也不會辜負 領袖的期望,希望同學們共同勉勵。我講完了謝謝。

Read more...

【回憶】從爺爺奶奶的舊箱子找到的~



一輩子恩愛、互相扶持的爺爺奶奶。
從我有記憶以來至今,爺爺對奶奶永遠是百般照顧疼愛的。


奶奶中學時期學生照

照片背面紀錄年份: 昭和十六年(1941)

奶奶的畢業紀念冊封面:
昭和十四年三月,卒業紀念寫真帖。
高雄市平和公學校("平和"是日據時代的旗津)
-------------

奶奶沙龍照兩張: 奶奶當年是高雄第一美女(爺爺自己封的)



Read more...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公民教育必看的35部電影 -- 德國教育部的推薦影片

有鑒於德國中學只著重文字教育, 對於影像或電影解讀能力普遍缺乏, 德國的公民教育部(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在2003年公佈了35部各種型類的電影片單, 稱為Filmkanon. 以作為推廣影像教育的基礎教材。

這35部片(34部劇情片與1部紀錄片Shoah)是由德教育部授權成立委員會所決定, 此委員會的成員共18位, 包含了幾位德國知名導演(例如有拍"蘿菈快跑"的Tom Tykwer, 但沒有荷索或溫德斯!)與文學/電影/媒體學者.

2003年, Filmkanon名單一公佈, 受到不少批評; 例如, 這些電影的選擇標準並沒有正式公佈, 沒有人知道這18位委員是如何達成共識的; 再者, 想認識電影歷史必得接觸的幾位導演作品, 完全被排除在外(e.g. Ingmar Bergman, Jean Renoir, 小津安二郎等); 還有, 觀看哪些片是針對哪一種教育目的, 或哪些片可放入何種課堂教材, 也沒有明確的指示.

電影在西方教育的應用, 已經越來越廣泛. 比起過往以文字為主的教材, 影像常能是更豐富甚至更有效率的知識傳遞工具; 此外, 對於電影內容結構或者題材的掌握, 也能增加青少年對於歷史, 跨文化與社會議題的認識.

然而, 廣泛選擇些經典電影, 認為讓學生看了即能達到教育功能, 這種想法有點荒謬. 影像教育, 問題不在該讓學生看些什麼電影, 而是看了電影後, 學生能否靈敏地觀察這部電影的美學手法, 主動思考這部電影想表達的題材與意識形態, 並且能將這些能力, 廣泛應用到日後在各類媒體接觸到的影像上. 因此, 目前許多學者, 仍在努力地針對不同的教育功能(例如跨文化教育, 基礎影像教育film literacy等)發展不同的教學方法.

我把德國教育部公佈的35部電影名單轉貼如下. 若今天對象換成台灣的中學生, 也要選出35部片, 會是哪些片呢?

英文片名 (國家, 年份, Regie=導演)

1. Nosferatu (D, 1922, Regie: F. W. Murnau)
2. The Gold Rush (USA, 1925, Regie: Charlie Chaplin)
3. Battleship Potemkin (UdSSR, 1925, Regie: Sergei Eisenstein)
4. Laurel & Hardy (USA, 1928, Regie: Edgar Kennedy)
5. Emil and the Detectives (D, 1931, Regie: Gerhard Lamprecht(
6. M (D, 1931, Regie: Fritz Lang)
7. Ringo (USA, 1939, Regie: John Ford)
8.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USA, 1939, Regie: Victor Fleming
9. Citizen Kane (USA, 1941, Regie: Orson Welles)
10. To be or not to be (USA, 1942, Regie: Ernst Lubitsch)
11. Germany Year Zero (Italien/D, 1948, Regie: Roberto Rossellini
12. Rashomon (Japan, 1950, Regie: Akira Kurosawa)
13. La Strada (Italien, 1954, Regie: Federico Fellini)
14. Night and Fog (Frankreich, 1955, Regie: Alain Resnais)
15. Vertigo (USA, 1958, Regie: Alfred Hitchcock)
16. Die Brücke (The Bridge)(BRD西德, 1959, Regie: Bernhard Wicki)
17. The Apartment (USA, 1960, Regie: Billy Wilder)
18. Breathless (Frankreich, 1960, Regie: Jean-Luc Godard)
19. Dr. Strangelove (USA, 1964, Regie: Stanley Kubrick)
20. Blow Up (GB, 1966, Regie: Michelangelo Antonioni)
21. The Jungle Book (USA, 1967, Regie: Wolfgang Reitherman)
22. Ich war neunzehn (I was Nineteen) (DDR前東德, 1969, Regie: Konrad Wolf)
23. The Wild Child(Frankreich, 1969, Regie: François Truffaut)
24. Alice in the cities (BRD, 1973, Regie: Wim Wenders)
25. Taxi Driver (USA, 1975, Regie: Martin Scorsese)
26. 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BRD, 1978, Regie: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27. Stalker (UdSSR, 1979, Regie: Andrei Tarkowski)
28. Blade Runner (USA, 1981, Regie: Ridley Scott)
29. Sans Soleil - Unsichtbare Sonne (Frankreich, 1982, Regie: Chris Marker)
30. Shoah (Frankreich, 1985, Regie: Claude Lanzmann)
31. 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 (Poland, 1987, Regie: Krzysztof Kieślowski)
32. Where is The House of My Friend (Iran, 1988, Regie: Abbas Kiarostami)
33. The Icestorm (USA, 1997, Regie: Ang Lee)
34. The Sweet Hereafter (Canada, 1997, Regie: Atom Egoyan)
35. All About My Mother(Spanien, 1999, Regie: Pedro Almodóva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