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智利人權之路的一大步 2

下個月,房東Rosa的一位藝術家姊妹淘Rosanna,要找我在她的首飾設計小展演奏。於是,她今天晚上邀我去她家吃飯。我不是專業演奏家,所以我當然從不收費,為這些藝術家演奏,純為幫忙、為興趣、為放鬆工作帶來的壓力。不過,每次只要答應幫忙演奏,總可換來一頓溫馨好吃的家常菜。

Rosanna也是智利人,我與她邊吃、邊喝酒、邊聊,話題帶到上次他們在我家談論的議題,也就是皮諾切政府下的頭號劊子手Alfonso Podlech的逮捕 (請參考舊文: 智利人權之路的一大步 1)。整件事有了些新進展。

一個多星期前,無論Podlech的擁護者如何想辦法抗議,他還是從西班牙被引渡到義大利羅馬,準備受審。罪名是1973年在智利殺害一位屬基督教左派運動(Christian Socialism movement)的義大利籍神父。若定罪,高齡83歲的他,即將在義大利坐幾年的牢。同時,法國也等著抓他,他當年也殺害一名法國公民,已罪證確鑿。

幾周前想辦法逮捕他到西班牙的法官,與當年逮捕皮諾切的法官為同一人。這次法國、西班牙與義大利合作,終於成功地拒絕Podlech的申請,不允許讓他回智利受審。他若像皮諾切那樣被遣送回智利,當然馬上又受智利法律與支持者保護,也就是說,他即刻逍遙法外。

Rosanna掩不住感動地說,即使現在智利蓋了些受難者紀念碑紀念館,然而,那些曾參與過迫害人權的前政府官員,仍大搖大擺地坐享所有利益、權力與奢侈,更別說道歉認錯。這些失去過親人的受害者們,即使過了三十多年,仍然無法接受這樣不公平的結果。

Podlech目前雖只是因為那位義大利神父的案子而受審,但這次的行動,對智利人來說,具很大的象徵意義,他將是七零年代到今天,第一位正式定罪、伏法的人權罪犯。

延伸閱讀: 迷宮中的歷史 by 張鐵志

Read more...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柏林市蓋不完的屠殺紀念碑

上星期一有事情打電話給一位已搬到柏林的德國朋友,電話裡很吵,他幾乎是用吼的跟我說,他正在柏林街頭、他家不遠處,參加一場示威活動。

原來,今年五月柏林市區才剛立起的同性戀屠殺紀念碑,上周被人破壞,德國同性戀協會馬上發起示威活動,連公開自己是同性戀的柏林市長,都一起參加,抗議這項歧視同性戀的舉動。

當年納粹政府逮捕了大約五萬位同性戀,把七千多位送進毒氣室。即使戰後,同性戀在德國仍受歧視、毫無權益可言。更別提納粹屠殺紀念,幾乎從來都沒有正視過同性戀族群的平反。納粹當時制定的德國法律,有一項"同性戀唯一死刑"的法條,居然一直拖到1969年,才正式被廢除。

終於,申請了好幾年,同性戀屠殺紀念碑終於在五月完成,坐落在猶太紀念公園的對面。

然而,目前柏林市面對的問題是,排在"同性戀"後面的,還有當年被納粹迫害的好幾種不同族群,都想申請蓋紀念碑。納粹當年除了屠殺猶太人、同性戀,還迫害殘障人士、吉普賽人,其中吉普賽人還分成Sinti與Roma兩大不同種族,各自都在爭取屬於自己的紀念碑。除此之外,還有耶和華見證人(Jehovah's Witnesses)教派的成員、蘇俄的戰犯等等都在排隊申請。

納粹那幾年留下的歷史悲劇,要由德國後代子孫繼續承擔。德國政府與民間,在平反受迫害族群、維護人權、推動各項反歧視運動,一直不遺餘力。即使目前政府經費有限,且工程地點爭議不斷,德國政府還是得正視這些當年被迫害的族群,柏林市區的納粹屠殺紀念碑,今後,仍會一座座的慢慢立起來。

延伸閱讀:(有關柏林市)
柏林公投後:我們約在資本大老與學運領袖交會處吧

Read more...

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品格教育 應擺脫追求特定價值


日前《親子天下》所公佈的調查顯示,最令台灣家長教師憂心的教育議題,為品格教育的強化。該雜誌也刊登出教育部長的回應,教長表示,希望台灣人能找回「溫良恭儉讓」、「古意」等核心價值與傳統美德,並建議應該要由代表性人物組成品格宣導部隊,教出乖小孩。

然而,我以為,台灣傳統品格教育觀念的缺失,正在於對某「主要價值」的盲目追求,忽略它的不適用性。

遵循幾項核心價值與傳統美德,一直是我們文化裡培養品格的方法。的確,讓學生知道有某些品格項目的存在的確重要,然而,我們文化傳承下來的幾項道德與品格標準,沒有任何一項能通盤地適用於現代化社會各層面。也就是說,教育部長所特別提出的「溫良恭儉讓」與「古意」等核心價值,和其他任何德性項目例如「誠信」、「勇氣」等等,沒有一項是所謂特別核心、必須特別在生活每方面展現。

每一種品格特質,都有其適用功能與不適合的應用情境。若我們的社會一味地推崇某些品格特質、並相信教育應以培育有這些品格特質的學生為主,那麼台灣的品格教育又將走回教條式的閉塞老路--- 在此並非指背誦教條,而是指讓學生言行皆遵循、但不讓其思考反駁的規則與教條。例如,讓教育部長所詬病的、也是存在我們文化已久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念,是教育多元化的最大絆腳石, 也是千百年來,華人毫無質疑地擁抱追求某核心價值的結果。

因此,我以為,呼口號、成立宣傳小組、宣布某些核心價值與其行為規範,正是回到品格教育的傳統教條老路。品格教育的目的,不應是硬要把學生培養成有某種特定品格特質的人,重點也不是教導學生依循準則,而是讓學生理解各種品格特質的重要性、其社會文化功能、與在各種情境下的靈活展現與不適用的狀況。

更確切的來說,目前台灣的品格教育,或許已經跳脫背誦死記的方式、用較活潑的活動來應用教導,然而,課程設計仍應更著重訓練學生主動活躍地思考,到底某種行為準則與品格特質在何時根本不適用,且該如何與其他特質互相調整互補,原因又是什麼。品格教育的目的,絕非將學生訓練成不知思考活用抽象概念、不知質疑普遍行為規範適用性,只知溫良遵循某些準則的古意公民。

Read more...

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環保狂德國 & 流浪漢的慈悲心

前幾天Rosa上路到柏林授雕塑課,要兩星期後才回來,另一室友也不在,現在整個大公寓只剩我、一隻總跟前跟後黏著我的胖貓、幾隻我老忘記餵食的魚,還有滿屋的植物盆栽。

今天一早我發現專裝資源回收垃圾用的Gelbsack黃塑膠袋已經用光。以往,這種垃圾袋到各大郵局與"干嘛店"都可以免費拿,起碼在我前兩個月回台灣之前都是如此,今天我騎著羚羊牌,先到郵局去看,原本放置Gelbsack的地方已經消失,我又騎到市區問了幾間干嘛店都沒有下文,某位好心的"店長"終於跟我說,現在已經不能在店裡拿了,他並給我個電話。德國新規定是,Gelbsack從現在起要打電話預訂。

蝦密 !!! 垃圾袋也要預訂?!

好吧! 我於是又騎回家打電話。

打電話到"垃圾袋中心",與垃圾袋負責小姐交談幾句後,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打錯,是打到警察局或者交友中心之類的,因為這位小姐,真的對我作了全盤的身家調查。

從我家多少人、我幾歲、結婚沒、沒結婚是否跟男友一起住、有沒有小孩、家裡有甚麼寵物、有幾間房間等等枝微末節的問題,沒有一個漏掉。

"我只是要一捲垃圾袋啊...",我double confirm一次我的動機,確定那不是徵友社。

那小姐開始不耐煩地解釋,他們要知道這些,才能預估我們的垃圾使用量大概會是多少。問到最後,我開始懷疑她要不要也想知道我的星座、興趣、或者愛吃甚麼菜。

要垃圾袋要預定也就算了,想預訂還要作身家調查才能拿到垃圾袋,這種事情,真的只有德國人會毫無怨言的配合吧?!

今天發生這件事,讓我想到德國的確有很多怪規定,總讓我這台灣人聽了嘖嘖稱奇。

例如,目前我們城市有對於廢氣排放量的新規定,全城很多街區,除了環保車以外已經不能開進去。我家住的Parkallee就是如此。因此,跟我住同一街區的有車族,要不就請換成環保車,要不就請停到別街區。

規定是如此,但並沒有任何警察站在街口檢查。

然而,我鄰居老伯伯,每天就真的把車停到大老遠,然後騎腳踏車回來,我問他這樣不會很麻煩嗎? 他居然是笑笑地說: "不會呀,就當多運動阿,呵呵!"

真不可思議,你們真是一群好自律、配合守法的居民!

另外,最近我從德國朋友那裡得知了一條法律,解開了已埋藏在我內心多年的疑問:

"為何街上的每個流浪漢、龐克等,身邊幾乎都有一條大狗?"

答案原來是,德國法律有規定,無業遊民若願意養狗,每條狗政府每個月補助兩百歐元。啊! 難怪我常見到有些無業遊民,一個人就帶了兩三條狗,坐在路邊乞討,原來這表示他月入就有六百歐元。

我問德國朋友,這條法律規定是甚麼意義? 德國友人想了想回答:

"mmm,我想,政府應該是覺得,養狗脾氣會變好、且照顧動物會把整個人的慈悲心給喚出來,這樣無業遊民就不會打架滋事..."

聽到這答案,我雖睜大眼,但是還是大笑了出來...

Read more...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反對歧視弱勢語言!!

剛剛讀到這則新聞,是八月十六日中時電子報刊出,講述很多新移民、越南媽媽,被禁止用自己的母語教小孩,她們的語言備受歧視打壓。例如:

(節錄自新聞內容) "嫁來台灣八年的越南女子鄧氏美娥,生下一對兒女後,在母愛催化下她除教導孩子說中文,更用越南話跟孩子呢喃細語;豈料,夫家把這些話當成「亂語」,不僅禁止她說越南話,甚至再犯一次就要限制她與越南同胞往來,讓她只好斬斷與孩子的母語對話。"

然而,最大的諷刺是,同一天八月十六日的中時電子報,刊出的另一文<完美打造雙語環境>,卻使用了對新移民語言的歧視態度。我把這新聞節錄幾段,轉貼如下:

--------------------------------------------------

完美打造雙語環境 文/余斐如

學習英文的最佳時機?

「越早學英語效果越好?」「幼兒提早學英語,發音比較純正?」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針對學習英語的最適年齡,已有不少專家提出像是「語音敏感期」、「語言學習關鍵期」、「口音關鍵期」的討論,但究竟幾歲最適合學習英語,仍是頗具爭議性的問題。..............

亞東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余斐如也表示,語言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活用,因此學習環境與方式比幾歲開始更加重要。由此可見,學習英語的時機不是主要重點,環境誘因、學習方式與之後是否能夠持續,才是英語能否學好的主要原因。

無壓力學英文

邱庄利表示,孕婦在懷孕期間播放一些英文兒歌做為胎教音樂,能培養寶寶對美語的熟悉感。針對學齡前幼兒,在環境製造能輕鬆接觸英語的機會,比如睡前、洗澡時,或是玩遊戲時,播放英文兒歌當作背景音樂;待孩子23歲後,家長可帶孩子一起玩手指謠、認字卡、讀簡單的英文故事給寶寶聽,或是與寶寶一起看英文繪本。

如何讓寶寶學會開口說英語呢?其實這跟孩子學會母語的過程很相似(傾聽、瞭解、模仿),先帶孩子辨認周遭人事物的名稱,像是媽咪(mummy)、車車(car)、牛奶(milk)、門(door)等;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開始學會使用一些簡單的生活化短句,如玩球(play a ball)、唱歌(sing a song)等;注意內容盡量以幼兒能理解的事物為例,讓孩子能在自然的日常情境下使用、接觸英語,並將英語融入真實的生活經驗當中。............

外語學習是否會影響到母語的發展呢?不少家庭存有多種語言共治的現象,像是爺爺奶奶說台語、外籍新娘說越南或印尼話,或是配偶為其它國籍等;余斐如就曾在門診遇過一位越南籍媽媽帶小孩來求助,追根究底下發現媽媽國語不太流利,在家裡還常常用電話打給越南朋友聊天,並時常播放越南歌曲;在孩子潛移默化之下,將越南腔調帶進國語中;造成與別人溝通上的困難。

為 了避免這種語言錯置、不均衡發展的情形發生,余斐如建議,在量(語言輸入的時間)與質(語言輸入的品質)上要均衡分配,比如上述的越南籍媽咪,平常在家照 顧寶寶時,就要注意別再播放越南歌曲,多利用兒歌、有聲書讓寶寶學習標準國語;爸比下班後也要多用中文跟寶寶交談。同理,在?寶寶英語時,家裡若有一個人英語比較流利,可以專門負責以英語跟寶寶溝通;另一個人則說中文。邱庄利也表示,一開始將兩種語言搞混是難免的,但是漸漸地,小孩子在一段時間過後,自然就能察覺其不同。................

------------------------------------------------------------------------------

這篇文章最大的矛盾在,現在台灣一堆專家,有這麼多讓小孩接受中英雙語環境的撇步,居然連孕婦要聽英文胎教兒歌這種荒唐招數都可以提出來了,為何不能以同樣的方式,好好培養新移民之子的中/越雙語能力?

再者,這篇文章,把越南媽媽的越南文,當作是妨礙小孩練習中文溝通的障礙,若就這位語言專家所說,聽兒歌可以幫助小孩學好語言,為何越南母親應避免放越南兒歌 ? 且,若打造中英雙語環境時,家長有一人應該負責用全英語跟小孩溝通,為何越南媽媽不能負責用全越南文讓小孩潛移默化?

這篇文章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搞在一起---- 雙語發展(bi-lingualism)與外語教學----過早的外語教學,會妨礙母語學習,而雙語發展是兩語並重、可以互不干擾。

也就是說,越南母親與台灣父親生的小孩,若有好好經營雙語,也就是由出生開始,就由越南母親專說越南文、父親專說國語,並且在學校與社會上沒有歧視的聲音,這個小孩的成長,毫無疑問可以掌握雙語、切換自如。我見到很多在德國的台灣媳婦,即是這樣成功地教出中德文俱佳的混血小朋友。

然而,若父母都住台灣、是台灣人,家庭裡彼此的對談交流也都用國語,然後要讓小孩學英文,這是幼兒的外語教學。這時,國語還會是強勢語言,英文終究還是外語。

暫且不提新聞中所建議、幼兒學習英文時, 讓其中一個台灣家長專說英文是否是好方法,但只要對幼兒進行強勢語言(國語)與英文的同時學習,他就有可能會錯亂搞混,因為,這時幼兒並非用"自然切換"在區別兩種語言,而是本著強勢語言的邏輯在學習英文。(當然例外可以是,讓幼兒很早接觸外語然後把他送進美國學校、即使在台灣,也只讓他一路接受全英語教育,硬是把他養成接近bi-lingual)

所以,這新聞把台灣小孩的英文學習與越南媽媽的越南文教導拿來比較,不只是語言學知識上的錯誤,甚至還顯露出對越南媽媽母語教導的偏見。

在歐洲,歧視弱勢語言文化的議題越來越受重視,德國有十分多外來移民,例如為數眾多的土耳其移民,其在德國生長的第二代,多半土耳其語與德語能力俱佳,即使在學校,剛開始跟不上,德國教育體系,也有輔導加強的機制幫助他們。而台灣,別說目前的學校教育體系裡,還無法有效因應這些新移民之子入學後會遇到的語言問題,連新移民母親們,都得不到該有的尊重。

這些新聞很明顯地展現,台灣人民與社會,對語言人權的認知,恐怕還需要大大加強與宣導。

延伸閱讀-- (有關"反對歧視台語文化"的舊文)
1. 能期待未來教長繼續推廣台灣弱勢語言嗎?
2. 台語推廣不等於揚棄中文

Read more...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不可思議的德國產品保證

回台灣之前,我在布萊梅市區某間店買了一把傘。想不到拿回台灣使用時,傘裡的一顆螺絲居然掉下,這把不算便宜的傘於是無法使用。

一回到德國,我就拿著這把傘到店裡抱怨,Made in Germany怎能是這樣不耐用?

想不到,即使已經過了兩個多月,店員二話不說,換了一把新傘給我,還連聲道歉。德國這樣的產品保證與服務,總讓台灣來的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拿到新傘後,我想到2006年初,我德國同事也有過類似經驗,當時我把整件事情寫下來給親友分享,現在我把舊文重貼如下:

----------------------------------------------------------------------------
(寫於2006年五月)

德國工業產品, 品質佳有保證舉世皆知, 然而我真從來不知道,這國家產品之『有保證』這一點, 能做到如此誇張的完善...

我德國同事菲力貓,有一台心愛的腳踏車,從他少年時期用到現在,仍然還是他每天代步的工具,然而,菲力貓不久前哭喪著臉到研究室來,告訴大家,他發現他的腳踏車,車身開始生鏽了,且這種鏽無法補救,因為鏽生在兩輪之間的鋼條上,若那個鏽繼續擴大, 有可能那鋼條會斷掉,哪天若騎到一半斷掉,一定會發生很嚴重的意外,他現在勢必要換腳踏車了。

然而,好的腳踏車在德國,通常是天價,隨便一台好的全新的都要上萬台幣, 這對生長在台灣腳踏車王國的我們來說,很難想像。菲力貓最近又手頭很緊,於是,他心情開始低落、碎碎唸了好多天...

另一個德國同事阿訥受不了菲力貓整天的抱怨,建議他回家看看腳踏車的保證書,若保證期還沒有過,搞不好有免費修理或換零件的餘地。

菲力貓聽了茅塞頓開,馬上回家翻箱倒櫃,想找出他那1996年高中時期買腳踏車時附隨的保證書。但是已經歷經十年,保證書不知淪落何方。他在家找不到,馬上致電家鄉的父親,他父親在地下室某角落,居然奇蹟的找出泛黃的保證書。

菲力貓把保證書秀給我們看, 我們所有人都大嘆不可思議,這台腳踏車,保證期是十年,他在1996年四月買的, 居然真的在2006年四月過後第一個禮拜,開始生鏽。哪有產品保證能算的這樣準,想必只有德國產品才有辦法吧!

菲力貓又開始碎碎唸了,已經過了保證期一星期, 不知道還能不能換零件。然而,他還是把腳踏車,牽回家鄉的腳踏車店碰運氣。

那家腳踏車店老闆,見狀立刻有效率的聯絡廠商、說明狀況。廠商二話不說,居然在電話裡就答應給菲力貓一台全新幾萬元的腳踏車,但保證期減半,變成五年,而菲利貓只需補五千元台幣的差額即可。菲力貓喜孜孜地把新的腳踏車牽回布萊梅,告訴我們他有多幸運。

我這外國人聽了簡直不敢相信。原來, 德國工業的驚人效率, 真的不是傳說的:

不只售後保證令人信任、服務奇佳,且為講求效率,完全信任消費者,不擔心消費者其實是來誆他們的。

有這樣的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有誠實自律、不貪小便宜或愛揩油的消費者,外加買方賣方之間的高度信任,這是我眼所見、德國工業發展頂尖全球的札實基礎。

Read more...

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

智利人權之路的一大步 1

今晚下班到回家,見到室友Rosa與她的朋友們聚在起居室裡,一群人喝著紅酒、表情嚴肅。

很少見到他們如此面色凝重地討論事情。他們是拉丁美洲人,生活隨性、愛開玩笑、很少有正經的moments。上一次見到這群人聚在一起、臉上掛同一種表情時,是幾個月前某同鄉好友過世,他們一起討論隔天要登報的訃聞內容。

我拿了一個酒杯,加入了他們...

原來,Rosa與那些三十年前從智利流亡到歐洲的同志們,正共同連署一封聲明。希望歐洲的法庭,能夠順利起訴七月底被逮捕、目前正拘留在西班牙的前智利政府軍事法官、現年83歲的Alfonso Podlech,讓這位在智利Pinochet獨裁政府裡壓迫人權的代表性人物,終於能受法律制裁。

Alfonso Podlech在上周二、前往捷克度假的途中被逮捕。拘捕他的名義,是當年他曾殺害有法國與義大利國籍的智利人。然而,他當年在智利境內不只殺害很多歐洲人,他迫害了更多的智利人。

基本上,1973到80年代末期的智利獨裁政府,害死了約莫三千多人。而Rosa身邊這些朋友,每個人幾乎都有親人被Podlech旗下的軍隊與部屬殺害。Rosa的親哥哥,在23歲時,就是在Podlech的管轄區被逮捕後,在獄中被私刑害死。

有鑑於上次Pinochet終究還是可以用各種理由免於刑罰,這次Alfonso Podlech被逮捕後,智利人權團體想盡辦法,期望終於能將一位當年迫害人權的要角繩之以法。Rosa等當年流亡海外的政治犯與智利的人權組織,從沒有停止抱怨自己國家,在人權平反上,作得嚴重不足。

由於Pinochet當政時,修法保護這些為獨裁政府效力的手下,所以,新政府目前對他們仍無可奈何。再者,直到今天,智利境內仍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民,支持當年的Pinochet政黨,人權平反運動更是難上加難。

這些坐在我面前、年過半百的前政治犯叔叔阿姨們,七零年代逃到德國時都只有十幾二十歲,他們在德國定居、成家過了大半輩子。然而,今天晚上,當他們提到三十幾年前的混亂內戰、死去的親人,每個人都還是一樣激動憤怒。

"若能順利將Podlech繩之以法,將會是智利人權之路的一大步,即使,這只是個起步。無論如何,我們堅持,人權平反的所有行動,要永遠要繼續下去,直到正義真正被伸張為止..."

紅酒讓憤怒更沸騰。今晚,他們在即將寄到日內瓦的連署書裡,寫下這樣的聲明...


Read more...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推薦好戲-- 閹雞



我要在此推薦這周末(8/15-17)即將在國家劇院上演的新戲"閹雞"。

------------------------------------------------------------------------
吳念真 李昂 耿一偉 林鶴宜 聯手推薦

一齣有血有淚有靈魂的戲 幕幕真實衝擊人心
台灣契訶夫式劇本 表現閩南語的韻味與日常生活點滴
一段訴說女性艱苦的生命謳歌 試圖挑戰大河式電影劇本
台灣戲劇文學之塊寶 六十五年後國家劇院恢復原貌完整演出

總以為自己的台語老練,但每次面對台南人劇團的演出,都讓自己汗顏!這回,他們更自信地推出日據時代林摶秋先生的「閹雞」;它除了將挑戰我們的母語能力之外,更將逼使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在「在地文化」上的理解和認知的程度。--電影導演吳念真

1943年台灣劇場鉅作《閹雞》,將在六十五年後首度由專業團隊在國家劇院重現。近年廣受矚目的才氣導演呂柏伸將以他擅長的精緻畫面,嶄新的手法,呈現原劇處處靜謐留白下洶湧的時代浪滔。--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專任教授 林鶴宜

詳細劇情大綱與購票資訊在此
See 閹雞部落格 for more info

延伸閱讀:

1. 台灣戲劇研究者石婉舜的評論文 潛入台灣人的根性當中──「閹雞」相隔65年公演的訊息
2. 破報的評論

-------------------------------------------------------------------------------

此劇的導演兼台南人劇團總監呂柏伸,不只是我們家族的親戚,他更是我崇拜尊敬的偶像。

他在英國倫敦大學讀戲劇博士時,我剛好也在英國念碩士。在寒冷的英國,他一直很照顧我、給我很多溫暖。當年,我常常在他倫敦近郊的小公寓裡,一邊吃他煮的簡易晚餐、一邊聽他描繪敘述對台灣戲劇的概念與想法。這幾年我因為一直在歐洲,少有機會與他聊天。不過,常聽阿姨敘述他的近況與努力。

他一路辛苦的奮鬥、落實理想,把台南人劇團,帶向國際舞台。這次見到他的新作上演,我又回想到在英國的種種: 他的倫敦公寓、我十九歲時第一次到倫敦,他領我到皇家亞伯廳排隊好幾小時,聽Maxim Vengerov小提琴獨奏、帶我一起在倫敦劇院看戲...

去年十月在表妹的婚禮上見到他時,短短幾句交談,感覺他一點都沒有變,還是我印象中那位執著理想、一心為台灣戲劇與藝術奮鬥的大哥。

很可惜我人在德國,無法見到這部新戲上演。
不過希望對台灣文學、戲劇、藝術有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囉!

Read more...

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品格教育擺第一?

前天一本教育相關雜誌,公布家長、教師、與校長對台灣教育的意見調查。多數人認為,台灣學生的"品格教育"是最需要強化的一環。新聞報導是這樣寫的 (新聞來源在此):

新教改 品格擺第一、舊教改 十年全白功

新任教育部長最應優先處理的三件事是什麼?「親子天下」創刊號調查發現,不管是家長、教師或校長,一致認為「品格教育的強化」是最應優先處理的事。超過九成的台灣家長,否定台灣這十年的教育改革。

這項調查分家長、教師與校長,列出十二個選項,受訪者可複選,最多選出三項。「品格教育的強化」都是這三類人心中的第一名。

家長認為教長最應優先處理的第二、三件事是:「教師能力的強化與評鑑」、「多元入學方案的檢討與改善」。校長則是「課程與課綱的檢討與調整」與「教育經費的重新規劃與分配」;教師是「家庭教育的強化」、「教育經費的重新規劃與分配」。
........

今天一早看網路新聞時,見到教育部長回應前天公布的調查(新聞來源在此):

教長回應:古意宣傳隊 找回乖小孩

國中小老師、校長、家長認為,教育部應最優先強化品格教育,教育部長鄭瑞城回應指出,他希望找回「溫良恭儉讓」、「古意」等傳統美德,並和民間合作,找代表性人物組成品格教育宣導部隊,可能比在學校教還有效。


看到這則新聞,我腦中馬上閃過之前在上海街頭見到的滿街道德教育海報,不知道台灣街頭會不會也開始出現這樣的大字報: "我以當古意台灣人為榮"、"樹新風、全民古意運動",某些建築物前或許也可以掛起這樣的金字招牌: "溫良恭儉讓示範單位"!

基本上,只要對一點當代教育相關理論有點概念的人,都會清楚抽象的意識、概念,例如品格、道德、倫理等等,不是喊口號貼大字報就能有效推廣,最多能讓大家大約知道有這些項目存在。"品格"的確很重要,但教育上的落實,必須要融入在各科、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方法裡,而非讓這些品格項目變成要大家遵守的教條。

因此,若大家都認為台灣的品格教育急需加強,那教育部應該組成的,不是組宣傳隊來喊口號,而是一群懂得教育方法論的專家,研究該怎樣讓這些抽象的概念,落實在一般的各科課堂教學裡。

這次到新加坡參加研討會,遇上一群當地教育學者,正研究如何在突破傳統的value教學,加強啟發學生創新與活用能力。

反觀台灣,最近大家開口是品格、閉口是道德。又說連中國都開始推崇儒家思想,我們怎能落後云云。殊不知道尊崇某品格標準、記誦道德教條,正是壓死華人創新能力的罪魁禍首。

品格的確很重要,但問題是,所有道德概念的定義都很廣泛,沒有任何一項品格教條能夠適用在所有場合。學生應該學的,是有針對不同場景,活用這些抽象概念的能力。而非無論作何事或走到哪,都硬是要當有某種個性特質的"古意"人。

我認為,一直以來,台灣教育政策執行者處理事情的特徵,就是"表面上看起來缺甚麼,就在那裏貼上藥膏"。不深入了解這缺失的來龍去脈或更廣地考量此缺失與其他層面的關聯,是真台灣教育的一大問題。

再者,除了第一名的品格教育以外,此調查結果讓我覺得諷刺的是,家長普遍認為"教師能力應該改善",教師則認為"家庭教育應該強化"。

這反映一件general的事實: 提到台灣教育不足或缺失的議題時,教師普遍不會先思考,是否政府能有任何機制讓自己更進步; 家長似乎也不會先想,是否有方法讓我們的家庭教育更成功。相反的,小孩子的教育問題,無論是家長或教師,都認為並非起因於自己能力不足、也不是自己的責任。於是,家長認為老師教不好、教師認為家長管教無方。

少有人先要求自己、先思考如何提升自己能力,來共同解決教育問題。

這項調查結果,果然貼切地反映了我們的民族性阿。

Read more...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新加坡隨筆 1-- 久違了, 好空氣...

坐了一整個天的飛機, 在兩岸三地轉機轉得暈頭轉向, 我終於從上海經由香港, 台北, 飛抵新加坡.

灰頭土臉地出關, 見到微笑揮手的大舅媽與Ivan哥, 我開心地給他們一個大擁抱.

一踏出機場, 不同於上海的悶熱, 輕撫在臉上的, 是陣陣微涼的晚風.

從機場到大舅家的路上, Ivan哥邊開車, 邊介紹這個城市國家街景.

當時天色已晚, 沿途除了經過好似上海外灘那樣一整排燈火通明的高樓群廈外, 還有滿滿貨櫃的港口風景.

璀璨的夜燈外加一架架像長頸鹿一般的貨櫃起重機, 讓我想起高雄, 與德國的漢堡.

我又抵達了一座港都...

回到大舅家放下行李, Young哥拿出新加坡地圖. 大張的地圖一展開, 出現一條像腰帶般的烏節路, 橫跨地圖中心. 這條新加坡地圖的腰帶, 點綴著密密麻麻的逛街購物指示標誌. Ivan哥說, "妳明天, 就從這裡走到那裡逛逛吧, 來到新加坡, 一定要去那裡走一遭的", 他邊說, 手指邊從腰帶之西比向腰帶之東.

想不到, 接下來的六天, 我每天就密集地在這條腰帶上由西走向東, 再由東走回西--
往返烏節路西邊的公車站與東邊的研討會地點"新加坡管理大學".

第一天早上, 我就聽從Ivan哥建議, 從舅媽家坐公車前往烏節路. 四十分鐘的公車路程, 映入眼簾的是乾淨的街道, 與無止盡的綠. 抬頭看到的是一星期不見, 湛藍的天.

走在新加坡城市街頭, 我大口大口地呼吸.

久違了, 好空氣!

Read more...

奧運前夕,德國對中國限制媒體自由的不滿

奧運前夕,中國湧進世界各地的採訪記者。德國各媒體這幾天不斷地抱怨,中國並沒有依照之前所承諾的,完全消除對國內媒體自由的限制。

以下是我這兩天讀到的報導,這些報導顯示德國人又開始憤怒起來。
幾個月前對於奧運在中國舉辦的譴責聲浪,在這幾天又完全揚起。

我節錄幾段報導如下:

首先,全德最受尊敬的媒體之一,中間偏右的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報導評論如下:

"在奧運開始的前夕,外國媒體記者的憤怒與日俱增。中國官方還在實行監控媒體,仍試圖限制媒體自由。總歸一句,他們還是在作獨裁專制政權會作的事情,沒有絲毫進步。

奧會主席Jacques Rogge已經發出聲明,說自己之前或許太過天真,認為中國在奧運時期會完全開放解除網路限制,讓外國記者有完全的自由。然而,現在中國只公布開放"sufficient access"--必要的網路管道。而何謂"必要",端看中國官方評斷報導是否會損害中國的尊嚴與網路安全。
............

Jacque Rogge真的曾經誤信中國有一天會完全鬆綁媒體自由? 中國官方真的這樣答應過他嗎? 不過不管怎樣,中國已經答應過很多事情,真正作到的,又有幾項?"

德國的Financial Times在這幾天也開始下這樣的嚴厲評論:

"幾年前我們就已經很清楚,奧運根本不能在一個專制獨裁的國家舉辦。或奧會主席Rogge若能夠大方承認他之前答應的各種要求已經陸續被推翻,他應該言行一致地譴責,選擇北京當奧運舉辦地,是個極大的錯誤 ....

當然,要德國媒體取消採訪以示抗議已經太晚,但我們還能做的是,拒絕中國把整個奧運當成他們的秀場... 地主國中國炫耀與建立自己光鮮亮麗的國家形象,手段主要來自誇張浮華誇張的開幕與閉幕儀式...德國兩大奧運轉播媒體 (ARD,ZDF)應該拒絕轉播開幕閉幕儀式,別讓這獨裁政府作秀目的得逞。"

德國的世界日報(Die Welt)也開始譴責奧會的懦弱怕事:

"在中國,目前只有體育界高層在對外宣揚與答應奧運舉辦時期的言論自由,然而,中國政客們根本無人表示承諾.... 中國領導人在這段時間,還是持續地監禁評論家、驅逐異議份子、記者們都飽受威脅,較激進外國記者,則簽證被拒...

現今的奧會,已經完全忘記,1972年慕尼黑奧運時,在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殺害以色列運動員後,當時的主席Avery Brundage所說的名言: "奧運精神已死....,而奧會,是此精神的唯一的拯救者"。反觀現在,他們只關心奧運是否能如期順利舉辦。奧會,早已變成是獨裁政府壓迫媒體自由的幫兇..."

Read more...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上海隨筆6 - 矛盾,充斥這城市各角落



在上海只有一星期,一個Shanghai beginner如我,在七天的遊走後,若要對上海發表感想,我或許有一個較具體的總結: 這是我所拜訪過最矛盾的城市。

眾所皆知,這是一個整體發展太快、市民素質與各式社會文化細節卻追不上外觀建設的奇特城市。

但沒有親身到訪之前,我仍無法想像,文化矛盾與衝突的展現,能夠如此充斥上海市各角落。
這七天,我能舉出數十件怪事,在此無法一一細數。只能隨意漫談如下:

在這急速國際化的大城市,上海政府除了如火如荼地刺激消費、並教導市民當文明人外,也不斷大力輔導市民要愛國-- 是的,無論整個城市如何西化、如何推崇西方思潮,大家還是要熱愛祖國與遵循傳統美德。然而,並沒有海報解釋,如何在崇尚西方精神與堅持東方傳統的衝突裡取得平衡。



上海街上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海報 (點圖可放大看內容):



或者,有些紀念館與名人故居門前,會掛這樣的金字招牌:



我每天在街上行走,都被一堆生活倫理教育海報包圍著。一直到第七天,我已經不再覺得這有何刺眼,這些道德教育字眼,過度濫用後,也已經跟牆融為一體,讓人完全忽略。



上海市區街景最特殊的部分,就是像這樣保存良好的三零年代老洋房。在市中心的街道上,整體環境還算乾淨整齊,外加有洋房當背景,走在上面,欣賞著街道風景,十分賞心悅目。只是,無論走在身邊、或迎面而來,除了有吐痰快狠準的男女,還會不少有像照片裡的這位老兄那樣因為太熱把衣服上拉到胸部、甚至不穿上衣,露出肚皮納涼的行人。

這幾天,我在Nicole淮海路公寓附近、有如台北東區般熱鬧摩登大街上走著,發現幾間奇怪的店,招牌與店裡賣的物品似乎有點出入,例如以下這一間只賣襪子的"大眾書店",即是一例。這當然是因為出租變化太快,店家來不及或者沒有經費更換店名,所幸先留下舊招牌。



"內容與外觀的改變無法配合",點出了這個城市的發展特色; "新舊來不及替換",呼應了上海處處展現的矛盾與衝突。短短一週,透過極粗淺的觀察,這就是我所知道的上海。

(我已在幾篇有關上海的文章裡補上一些照片,請往下翻閱看照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