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2日 星期五

品格教育 應擺脫追求特定價值


日前《親子天下》所公佈的調查顯示,最令台灣家長教師憂心的教育議題,為品格教育的強化。該雜誌也刊登出教育部長的回應,教長表示,希望台灣人能找回「溫良恭儉讓」、「古意」等核心價值與傳統美德,並建議應該要由代表性人物組成品格宣導部隊,教出乖小孩。

然而,我以為,台灣傳統品格教育觀念的缺失,正在於對某「主要價值」的盲目追求,忽略它的不適用性。

遵循幾項核心價值與傳統美德,一直是我們文化裡培養品格的方法。的確,讓學生知道有某些品格項目的存在的確重要,然而,我們文化傳承下來的幾項道德與品格標準,沒有任何一項能通盤地適用於現代化社會各層面。也就是說,教育部長所特別提出的「溫良恭儉讓」與「古意」等核心價值,和其他任何德性項目例如「誠信」、「勇氣」等等,沒有一項是所謂特別核心、必須特別在生活每方面展現。

每一種品格特質,都有其適用功能與不適合的應用情境。若我們的社會一味地推崇某些品格特質、並相信教育應以培育有這些品格特質的學生為主,那麼台灣的品格教育又將走回教條式的閉塞老路--- 在此並非指背誦教條,而是指讓學生言行皆遵循、但不讓其思考反駁的規則與教條。例如,讓教育部長所詬病的、也是存在我們文化已久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觀念,是教育多元化的最大絆腳石, 也是千百年來,華人毫無質疑地擁抱追求某核心價值的結果。

因此,我以為,呼口號、成立宣傳小組、宣布某些核心價值與其行為規範,正是回到品格教育的傳統教條老路。品格教育的目的,不應是硬要把學生培養成有某種特定品格特質的人,重點也不是教導學生依循準則,而是讓學生理解各種品格特質的重要性、其社會文化功能、與在各種情境下的靈活展現與不適用的狀況。

更確切的來說,目前台灣的品格教育,或許已經跳脫背誦死記的方式、用較活潑的活動來應用教導,然而,課程設計仍應更著重訓練學生主動活躍地思考,到底某種行為準則與品格特質在何時根本不適用,且該如何與其他特質互相調整互補,原因又是什麼。品格教育的目的,絕非將學生訓練成不知思考活用抽象概念、不知質疑普遍行為規範適用性,只知溫良遵循某些準則的古意公民。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