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推薦好戲-- 閹雞



我要在此推薦這周末(8/15-17)即將在國家劇院上演的新戲"閹雞"。

------------------------------------------------------------------------
吳念真 李昂 耿一偉 林鶴宜 聯手推薦

一齣有血有淚有靈魂的戲 幕幕真實衝擊人心
台灣契訶夫式劇本 表現閩南語的韻味與日常生活點滴
一段訴說女性艱苦的生命謳歌 試圖挑戰大河式電影劇本
台灣戲劇文學之塊寶 六十五年後國家劇院恢復原貌完整演出

總以為自己的台語老練,但每次面對台南人劇團的演出,都讓自己汗顏!這回,他們更自信地推出日據時代林摶秋先生的「閹雞」;它除了將挑戰我們的母語能力之外,更將逼使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在「在地文化」上的理解和認知的程度。--電影導演吳念真

1943年台灣劇場鉅作《閹雞》,將在六十五年後首度由專業團隊在國家劇院重現。近年廣受矚目的才氣導演呂柏伸將以他擅長的精緻畫面,嶄新的手法,呈現原劇處處靜謐留白下洶湧的時代浪滔。--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專任教授 林鶴宜

詳細劇情大綱與購票資訊在此
See 閹雞部落格 for more info

延伸閱讀:

1. 台灣戲劇研究者石婉舜的評論文 潛入台灣人的根性當中──「閹雞」相隔65年公演的訊息
2. 破報的評論

-------------------------------------------------------------------------------

此劇的導演兼台南人劇團總監呂柏伸,不只是我們家族的親戚,他更是我崇拜尊敬的偶像。

他在英國倫敦大學讀戲劇博士時,我剛好也在英國念碩士。在寒冷的英國,他一直很照顧我、給我很多溫暖。當年,我常常在他倫敦近郊的小公寓裡,一邊吃他煮的簡易晚餐、一邊聽他描繪敘述對台灣戲劇的概念與想法。這幾年我因為一直在歐洲,少有機會與他聊天。不過,常聽阿姨敘述他的近況與努力。

他一路辛苦的奮鬥、落實理想,把台南人劇團,帶向國際舞台。這次見到他的新作上演,我又回想到在英國的種種: 他的倫敦公寓、我十九歲時第一次到倫敦,他領我到皇家亞伯廳排隊好幾小時,聽Maxim Vengerov小提琴獨奏、帶我一起在倫敦劇院看戲...

去年十月在表妹的婚禮上見到他時,短短幾句交談,感覺他一點都沒有變,還是我印象中那位執著理想、一心為台灣戲劇與藝術奮鬥的大哥。

很可惜我人在德國,無法見到這部新戲上演。
不過希望對台灣文學、戲劇、藝術有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囉!

9 意見:

匿名 提到...

版主大大推薦,我一定去看!

Chiaokovsky 提到...

多謝您的捧場,感溫...

匿名 提到...

由於我還在看閹雞的相關資料
評論還要晚點才會出來

有點初步的小感想
先給你看:

-----------------------------

在國家劇院看了閹雞
感想與評論稍後寫
重點是
我還頭循著演出資訊去看40年代台灣新劇發展時
眼光突然大幅開闊
我先前考過戲劇研究所
也曾想過往戲劇或電影發展
而當我在讀考試要用的資料時
除了歐美的劇場電影史外
然後就只能看到台灣要到60年代才開始有劇場與電影的發展(50年代就僅極少數)
且我看那些資料時
完全只覺得那些東西跟台灣這塊土地一點關係也沒有
只是憑空自歐美移植(比如賴聲川)
或是劇場工作者個人的謬思等等

當我看到台灣40年代劇場史
看到台灣50年代台語片史時
才發現原來我們台灣劇場與電影是曾經那麼發光發熱
且所有的創作無不與這塊土地
無不與台灣人台灣歷史脈絡相結合
是如此壯麗
如此迷人

為什麼當年台灣高等學府從不教這些東西
為什麼一直要到最近民近掌執政第二次時
相關的研究與資料書籍才一一的跑出來
閹雞這部台灣新劇的經典1943年首演後
怎麼一直要到2008年才在國家劇院首演
(90年代都是大學學生劇團演出)
這難道ˇ不是一種對台灣歷史對台灣文化
對台灣藝術的打壓與漠視嗎!!!

賴聲川是大師姚一葦是大師
林搏秋就不是嗎!!!
怎麼一直要到現在才受到人肯定!!!

我恨的是國去國民教育時期一直到我大學唸中文系
我所學所認知的還是大中國意識的東西
如果我沒進臺文所
如果我沒有浪費我的時間來看這些東西
可能終我一生
我對台灣最精華最重要的一段近代史的重要人物與藝術文學發展
就會一無所知

這都是誰害的!!!

如果我從小就可以知道這些人這些事情
我現在就不用那麼後悔
後悔在那些大師文人還活著的時候不懂得去親炙它們的風采

這怎麼能叫我不恨
怎麼能不叫我抓狂!!!

我曾有外省朋友就不能理解我的激憤
我跟他說
你如果現在共產黨消滅你們中國的歷史
改寫你們中華民國的歷史
說中華民國不存在說蔣介石不存在
你能還能平心靜氣嗎

他說
這不一樣
因為中國怎樣怎樣
結論是
中國的東西很重要本來就應該教
台灣這些不教就不教啊
不知道就不知道啊
又沒有關係

在這個時候
我心中的恨意就會加深

我曾在駱以軍的文章中看到
他去看跳舞時代
散場後聽到李筱峰老師上台演講時
覺得李老師(還有下面那些活過日本時代的老台灣人)並沒有把他當成自己人

那也許我該問的是
像駱以軍這樣活在國民黨編造的歷史謊言中
]卻從來也沒想過我們台灣人被當成次等國民
自己的語言文化歷史被打壓被消滅被排擠
過去的榮光被蔑視
這樣的悲憤
這樣的恨

駱以軍又有想過去了解
去感受嗎

他覺得李老師等台灣人排斥他
那麼他就沒想過
當他那樣寫文章時
像我這樣台灣子弟看到了
不會覺得他也沒把我們當自己人
他也一點都沒有想當台灣人的意思嗎?

而我發現
有許多外省人的態度跟駱以軍一樣
他們即便用理性想要去肯定台灣被遺忘歷史的價值
但他們卻總是無法或不願用"站在這塊土地上"的角度去感受
只要用身為台灣人
用站在台灣的角度來看過去台灣文化的發展

就能感受啊!!!

就會興奮啊!!!

就會痛哭流涕啊!!!

怎麼不行呢????

除非他們其實無法把台灣當成它們的故鄉

只有如此
他們才會在看台灣歷史文化的時候
把它們當成類似異國的產物

新奇感人有趣

再來就沒了

Chiaokovsky 提到...

fu 謝謝你的分享, 很期待你的閹雞觀後感喔! 很開心你enjoy那部戲, 有機會我會轉告導演他的戲有正面評價!

匿名 提到...

寫好了寫好了

我終於寫好了



不過我最近各方面狀況不太好
文章寫起來拖泥帶水
結構怪怪的

別介意哈

http://blog.roodo.com/coolfu/archives/7045987.html

Chiaokovsky 提到...

好,我晚點會去看,期待讀你的分析 :)

Chiaokovsky 提到...

我覺得你的戲評寫得真棒, 很可惜我沒辦法親身去看戲, 所以有很多你提出的議題, 無論是褒與貶, 我都無法真的回應, 畢竟我不在現場.

我只有兩個有關戲劇的想法, 或許可以與你分享. 第一個想法是有關劇場設計, 你在評論裡提到 "劇場設計相較於1943年的《閹雞》劇照,實在是相差太遠。雖然在舞台上盛飯與點火是蠻真實呈現的,但看起來實在是太簡單。"

我覺得, 當代劇場的舞台設計, 目的不是要回歸歷史場景, 或者力求逼真. 而是透過一些空間, 擺設或物品設計, 來傳達一些抽象/象徵的功能. 例如, 當代歐洲劇場, 不斷地在重演莎士比亞, 但是, 不像舊時的劇場那樣有華麗宮廷舞台與逼真的戲服, 當代戲劇的舞台設計已越來越簡單. 然而, 越是精簡, 就越能看出導演如何利用走位, 空間, 某些象徵物品, 來傳達一些抽象意義.

再來就是你提到的結局部分. 這點也跟以上的議題相關.

我記得導演提過, 這部戲劇的確是要展現女性自主, 就是女主角不屈服於家人安排, 再愛上別家少爺後, 決定與那少爺私奔, 但是這種行為不見容於社會, 所以決定兩個一起殉情. 她寧願死也不願繼續與原來的丈夫在一起.

因此, 你提到, "想不到新改編的部分,竟然變成說月里拋棄阿勇,跟著彼腳少爺走。當然舞台上的呈現可能暗示兩人最後會走上絕路,可關鍵處在於劇本沒有交代阿勇痴呆,也沒交代月里如何愛上少爺(只寫意的輕輕帶過,我保證沒看過小說的人不知道在演什麼) 變得說前面各場中月里為了阿勇死心踏地,竟然到了最後一場突然的跟人走!這樣叫女性自主嗎?根本月里的角色、月里的內心轉折被新改編的兩場完全的給毀掉了!"

因為我沒看戲, 所以我無法針對那場戲發表看法. 但是我想說的與我剛提到的第一點的"劇場象徵功能"有關. 我認為, 劇場不是電視劇, 每段都力求逼真, 每個故事轉折都要交代清楚. 劇場充斥著象徵與隱喻, 一些意涵會由各種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 男女主角的愛情, 不一定要用明顯的肢體擁抱或愛的表白來交代, 很多時候, 有些隱藏的符號與呈現, 已經代表著他們的愛情與無奈. 電影不也是如此? 例如, 侯孝賢的電影裡, 有時女人面無表情的幫男人倒茶, 鏡頭拉近, 就已經交代出那個女人對男人的複雜感情.

運用各種不同形式來表達象徵意義, 不就是藝術的價值之一嗎?

最後, 我還是要大力稱讚一下你的用心, 且作足了功課與背景研究, 真不簡單. 那張票, 完全值得囉!

匿名 提到...



你指出的兩點我都可以理解
不過不太能接受

第一點對於西方劇場表現主義或象徵主義的劇場概念
從這次演出來看
不覺得台南人劇團的用意如此
因爲他們在很多道具上的呈現非常真實
我是從佈景的細節來比較的
比如同樣是閹雞藥房的藥櫃
台南人劇團呈現的就不如楊三郎的真實醒目
當然我也有說這可能因為時代的不同
對於日本時代道具收集的困難
不過美感呈現上就真的不如
這是我的偏見

第二點
你說劇本的意涵呈現問題
是否要把劇情交代得清楚
我同意你的看法
的確不用巨細靡遺
那問題也許就不是出在劇本
而是出在導演身上

...

(好像越描越黑)

我指出的月里內心轉折的問題
在劇本沒有完整交代的情況下
可以透過導演的手法使觀眾感受到同樣效果
可以透舞台表現的象徵作用
場景調度
來達到目標

但我真的要說
根本就不行
原因出在演員或導演我不知道
且阿勇沒有痴呆這點
就足以使得整個故事結構崩毀

如果阿勇沒有痴呆
試問月里愛上富家少爺後
要如何化解掉三角戀愛的習題
(特別是前面幾幕把月里跟阿勇的不離不棄刻劃得淋漓盡致-區區一幕故事就急轉直下-未免太過分)

這且先不管

重點是除了串場的幾個場景變換的小節用比較寫意的無聲動作輕輕帶過
其他重要的劇情行進全都用寫實的手法呈現

那麼月里的內心轉折
不從那些寫實的表現中解讀
誰又會從那些串場中去意會導演意在言外的劇情交代
如果這是導演一開始就預算好的手法
那麼閹雞一劇就真的是比我判斷中還要差的劇場表演

如果你所說問題不是出在劇本而在於劇場呈現的話
要透過非寫實的手法
來傳達劇情轉折的這個效果
根本就完全失敗

也表示閹雞的導演技術實在是很糟

...

不過我看現場的感覺則是
問題完全出在劇本
因為導演在各幕的處理都很高明
寫實的部分完全的達到戲劇效果
寫意的部分看起來中規中矩
所以
我覺得只要劇本再改一下
認真的把張文環的原著讀進去
真正去了解張文環的目的
才真正的能呈現出閹雞小說的藝術境界

為何我說是閹雞小說的藝術境界
而不是閹雞劇本的藝術境界
是因為
劇本實在是比小說爛得多

真的

Chiaokovsky 提到...

嗯,我沒能看到戲,所以關於現場狀況,我就無法回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