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週專程去了一趟市中心的書店, 想找一部我很想看的法國60年代導演楚浮的一部電影, 其法文原本片名以及英文的影片翻譯都叫做 "密西西比的美人魚". 那是一部小說改編的驚悚電影.
我到了書店, 問了店員有沒有賣這部片的DVD, 她在電腦檔案上找了半天, 本來說沒有, 在我要離去之前她才說, 阿! 找到了! 原來, 這部片翻成德文片名居然改叫做 "假新娘的秘密" Das Geheimnis der falschen Braut.
她把DVD交到我手上後, 我心就涼了半截...
基本上我為了想要保有看這部驚悚電影的刺激感, 特地完全不讀所有影評或簡介, 我完全不想事先知道內容在演什麼.
結果這自以為灑狗血的德文片名翻譯, 把我的計畫全破壞. 那還用說嗎? 這部片就是在講有一個女的用假身分嫁給某男且背後有一個大陰謀.
看到這片名, 我已經有點不滿,結果我翻開那DVD封面, 映入眼簾的竟然是一張張的劇照, 我真的一肚子火
因為劇照有五六張左右, 很盡力的把裡面會發生的內容全部都公佈出來: 第一張就是一對男女的豪華結婚照, 第二張是那個男女的恩愛照, 第三張是男的拿槍指著女的, 女的身穿很俗的酒女服, 第四張是兩人手牽手逃命的樣子,... 我只是打開DVD內頁, 外加title的指點, 無論是誰都可以看圖說故事完全猜出劇情吧?!
那無非是一個美女冒充某身分嫁給某有錢男, 結婚之後很恩愛, 但某天一定女的拐了男的錢跑了, 但揮霍光可能只能下海當酒女, 但那有錢男不罷休找到了她, 想殺死她但是又下不了手, 結果可能發生某事後兩人就得一起亡命天涯...
我當下真的是一把火, 有點不想買了. 但是又很不甘心, 我還是買了那部片, 看了電影, 果真, 前四十分鐘, 觀眾理應不該知道那是假新娘, ok, 片名翻譯已經破壞導演40分鐘的用心良苦, 之後更別說了, 劇情跟我想的就是八九不離十. 法文原本的片名是 "La Sirene du Mississipi", Sirene是傳說中的美人魚, 男人聽到她的歌聲會想要接近但卻會遭遇不幸. 這種象徵性的片名正好點出這片裡那美女的魅力, 但就僅只如此. 這部片在六零年代是有名的Thriller驚悚片, 但一到德國, 整部片根本讓德國商人庸俗Marketing Strategy市場策略, 給搞成一部浪漫劇, 什麼該有的懸疑刺激都飛了.
有時報章雜誌上的電影介紹以及影評也是會讓人為之氣結, 因為, 因為劇情多半會被他們全盤托出, 外加上他們個人的詮釋與價值判斷. 觀眾讀過這一些後才去看電影, 當下會有的衝擊或刺激, 效果全都減半了. 沒有考量到這點而寫出的影評, 真不知功用是在用心推薦一部好電影還是剝奪觀眾看電影的樂趣,或者甚至在改變一部電影的genre類型, 例如, 看驚悚片時觀眾失去的驚悚的感受, 只剩下看男女主角的相愛故事, 這部片的類型馬上被影評改變了..
或許, 影評真正的正面功用在, 當自己看完電影後, 若想聽聽別人的意見與詮釋, 影評家提供了他們的個人觀點. 你可以相信也可不相信, 起碼你之前已經實實在在地切身經歷導演安排給你的震撼與新鮮感了.
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
被剝奪新鮮感的觀眾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意見:
啊-我也實在討厭影評把劇情說到光的做法
每次看了就很氣
最氣的是
明明只是上網搜尋放映時間與戲院
(比如開眼電影網)
有的人看完偏偏一定要在回應區問問題
而且都是問劇情最關鍵的地方
然後就會看到比如主角為什麼會死這樣的問題
靠-那我還看個屁啊
不過這種雞婆的做法也是常見的台灣人性格之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