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工作需要,得review些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的文獻。剛剛讀到一則"器官隱喻"的有趣實驗研究,解釋為什麼"guts"這個字會被用來形容勇氣。
基本上,認知語言學家認為, 人類語言發展,與我們的感官感受經歷有密切關係,Lakoff & Johnson 在70-80年代提出embodiment理論認為,就是因為語言的演變與身體部位的經驗有直接關係,才有辦法解釋,為何世界上無論哪一國語言,都不約而同地使用身體各部位或者器官來當隱喻詞metaphor。例如,"中心","起頭","出口",等等。換句話說,這些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就是因為人類身體經驗的刺激,才造成語言的演化 (更詳細的舉例與解釋,請看舊文: 你有一顆善良的肝)。
因為科技不斷的進步,很多實驗也能開始證明他們的宣稱,似乎不無道理。
例如,我今天讀到的認知研究,想解答的問題是,到底人類的勇氣,跟guts到底有沒有直接關係? 因為勇氣 (guts中文叫"膽量",也屬於消化道一部分) 這類感受,是一種面對危險、艱苦、難受的時刻卻不退怯的表現。然而,明明"害怕"等情緒,主要是腦部作用與血管心跳的反應,為何會有guts這字的用法出現?
於是,這些認知心理學家,找了一群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患者來做實驗,克隆氏症是一種消化道,也就是guts部位的慢性疾病,這些病人的guts腸胃部分,通常特別敏感、容易不舒服,然而他們不是整天不舒服,而是會有發病期與穩定期。
實驗方法,就是讓這些病人一起看些有著不同情緒情節的電影,看哪一種情緒影響guts最盛。有neutral、比較平淡的紀錄片情節,還有較快樂、令人驚喜、興奮的情節, 還有令人噁心、傷心、以及令人害怕的片段。每個病人,一邊看電影,一邊接受精密儀器的測量,看他們腸胃部的生理化學反應。
果然,研究結果顯示,讓這些病人的guts起最大變化的,是負面的傷心的片段、其次是令人噁心與害怕的情節並列。而喜樂、興奮、驚喜的情緒,對guts的影響並不多。
因此,這些認知語言學者的結論是,guts這個字的"勇氣"意涵,果然還是與身體直接相關。所以,每當我們稱讚人有guts時,我們的確是直接在稱讚對方肚子裡的腸胃部份夠勇,挺得住啊..
Research reference:
Vianna, E.P.M., Weinstock, J., Elliott, D., Summers, R., & Tranel, D. (2006). Increased feelings with increased body signals. SCAN, 1, 37-48.
2 意見:
以邏輯來review你提到的這個實驗的話, 可以這樣描述:
若你是克隆氏症患者, 則你的腸胃功能會受負面的電影片段所影響.
現在以通俗語來取代上列的描述, 可以得到:
如果你的腸胃有問題(你是克隆氏症患者), 則你就"沒有guts(你的腸胃功能會受負面的電影片段所影響)."
這就是語言裡對guts的意涵嗎?
上述是邏輯裡"若A, 則B"的表述, 而在數理邏輯裡, 這個表述的等價是"若非B, 則非A", 亦即
若你有guts, 則你的腸胃不會有問題.
可是對一般大眾而言, "若A, 則B"的等價是"若非A, 則非B", 所以呢, 會得到:
如果你的腸胃沒問題, 則你就"有guts".
因為我不是英語或歐語的native user, 所以我不確定哪種描述比較接近真正的用法.
只是我傾向相信在語言裡起作用的不會是數理邏輯, 而是大眾邏輯. 那對語言學的研究而言,
作為一種科學, 它應該使用其他科學研究所用的數理邏輯來分析問題, 還是一般大眾所用的邏輯
來進行推論呢?
這個認知實驗,主要的research question是:"guts"這字,為何會被拿來當"勇氣"的metaphor? 是湊巧? 還是guts部位真的跟"勇敢、害怕"這類情緒有關?
會找克隆氏患者,是因為他們腸胃特別敏感,穩定期與激動期的生理反應比一般人明顯。所以,可以當成實驗對象,試驗各種情緒是否跟guts部位的指數,真的特別有關連。
實驗結果是負面情緒影響多,正面情緒影響少,這表示,guts這字拿來當"勇氣"意涵,還是個embodiment的語言用法。而非只是湊巧拿個器官名稱來當隱喻法。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