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讀到這篇標題為"你聽得懂嗎?"的部落格文章,是一位醫師部落客講述台灣醫生面對病人時,多半不願講解太多。病人應該知道自己有權利問任何看診或藥物的問題。
這讓我想到我一年半前在舊部落格寫的一篇日記,講述我遇見德國好醫生的經歷。
我重新轉貼這篇舊文如下:
---------------------------------------------------
遇見好醫師 (寫於2007年二月)
我這兩天喉嚨痛的厲害, 感覺好像左邊扁桃腺發炎, 我很怕會發燒, 我的體質只要一發燒,必定有兩天都得躺在床上。對我來說,confined to bed,是世界上最難忍受的事情。於是我決定今天一早去看醫生, 若注定是發炎,或許醫生可以開抗生素藥單給我。
我從電話簿裡找出離我家最近的耳鼻喉科診所, 沒有事先預約就去現場掛號了。在德國, 若想打電話預約, 通常會被排到一個星期以後,才有希望約到時間, 若當場去診所排隊, 運氣好或許當天還有機會順利讓醫生看診。
到達那診所, 看到候診室裡坐著八個人。我心想, 應該不會需要等很久吧。護士小姐說, 可能要等一個鐘頭左右, Ok. 我想, 一個鐘頭還算可以接受.
我當然有備而來,我坐在寬敞的候診室裡, 拿出我自己準備的一大疊資料來讀。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 不知不覺我已經讀完了半疊, 但那原先那八個人裡,有六個人還是好端端地坐在我面前。我開始覺得不妙,老天,我到底還要等多久...
過了兩個半小時, 我那一大疊資料早讀完,我也翻遍了候診室提供的所有新聞周刊、時尚雜誌、八卦小報、嬰兒與母親雜誌。怎可能這德國診所效率會這樣差阿?! 兩個半小時居然看不完十個病人, 我在候診室坐得腰酸背痛,就在我完全失去耐心想走人之前,終於輪到我了。
那是一位看起來很和藹可親的中年醫生, 他見到我後, 先跟我握了手,
"哇, 小姐, 你手怎麼那麼冰?"
"等太久了, 等到都手腳發冷了..." 我說。
我跟他說我喉嚨痛, 可能扁桃腺發炎後, 他拿出一根細長的銀色長棍, 前端會發光,像一根魔法棒。那是一架小型攝影機, 細長的魔法棒可以伸進我喉嚨裡攝影。攝影機在喉嚨裡時, 我也可以在醫師身旁的大螢幕看到我喉嚨的狀況。
"小姐, 請看, 妳的喉嚨可真是紅阿"
我從沒有在這樣大螢幕上觀察過自己的喉嚨細節。
我以為, OK, 就是扁桃腺發炎阿, 很簡單, 應該診斷就結束了吧, 畢竟我也沒有鼻塞或者其他問題。
然而, 他開始了一連串非常仔細的檢查, 他用紅外線掃描我的臉, 檢查我頭部的壓力, 他之後又用他那根細長的攝影機, 檢查了我的鼻子。
我問他,我明明就只是扁桃腺發炎,為何要檢查整個頭和鼻子?
他微笑地慢條斯理的說,他要知道我鼻腔正不正常,因為扁桃腺發炎很可能原因來自於病人鼻腔有息肉, 晚上呼吸無法順暢, 所以當病人多用嘴巴呼吸時, 細菌也就很容易侵犯扁桃腺了。他還很有耐心的畫了解說圖, 我又問了很多相關問題, 他都不厭其煩的解釋。
最後, 我問他我需不需要吃抗生素, 他建議我先不要吃, 過兩天後若沒有改善再吃即可. 然後他又畫了解說圖, 解釋為何抗生素對扁桃腺發炎有效, 但對身體也有害, 吃止痛藥可以止痛也可以真的減輕發炎症狀。他又一再提醒我, 今後我若常扁桃腺發炎,一定要注意鼻腔是否有問題。
"難道從沒有醫生跟你如此提醒過嗎?" 他有點不可思議的問我。
我差點就握著他的手脫口而出, "我從沒有遇過像你這樣用心的醫生".
這是真的, 我在台灣看醫生的經歷, 多半是, 跟醫生講症狀, 他看一看, 點點頭, 寫寫病歷,最多講說我得了甚麼病,就開藥了。多半的醫生似乎都認為, 若只是小病, 跟病人也沒有什麼好解釋的, 反正病人也聽不懂, 領藥吃, 會好就是了。以前在台灣,扁桃腺發炎,從沒有任何一個醫生會連帶替我檢查整個頭與鼻腔是否有問題。
我記得去年陪我阿娘去看皮膚科, 那是個老字號的名醫。那醫生惜字如金, 看一看我阿娘的皮膚只是有點小過敏, 點點頭, 就開藥方了。
我問那醫生: 請問這是什麼藥?
醫生說: 就是皮膚過敏的藥。
我又追問: "皮膚過敏哪一種藥?"
他用一種"講了你懂嗎?"的眼神看我,不耐煩的說:"這種藥吃了沒關係啦,抗過敏的,不會怎樣"。
我問: "這是不是antihistamine?" (在德國, 通常若皮膚過敏, 大多數人都會自己去藥房買這種抗過敏藥)。
他這才點點頭, 一樣什麼都不多說。
這又讓我想到某次在台灣,我自己去看醫生, 當醫生講了一種症狀, 好長一串, 我想請醫生講解症狀內容時,他居然叫我自己回家去google。
今天遇到這德國好醫生, 真的讓我心生感動。我什麼都不懂, 但他很盡力嘗試畫簡單的解說圖幫助我理解, 且仔細的檢查了所有相關的部位。他花在我身上的時間一定有十五分鐘以上。若他對每個病人都是這樣不厭其煩. 難怪我得在候診室等上兩個半小時。
我有幾個語言所的同事, 專門在作醫病關係的語言溝通分析的研究: Doctor-patient discourse analysis。我剛得知他們的領域時, 我就覺得很有趣, 依我過去在台灣的經驗, 一般診所的 doctor-patient conversation幾乎是零, 或是很簡短的幾句話, 這能怎麼研究?
而我看了她們那一組研究團隊在診所醫院蒐集的語言資料與他們的研究目的, 我才發現, 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溝通, 在歐洲是多麼受重視。這些研究的目的是要推廣一個觀念: 醫生不應該只是開藥的機器, 病人的權益應該受尊重; 一個好的醫生有責任對病人的病情交代清楚, 醫生要有很高的溝通技巧, 把很複雜的知識, 轉化為一般病人都聽的懂的解釋, 例如今天那位耳鼻喉科醫生幫我簡化的解說圖就是一例。
或許台灣的語言學家們也可以做這種研究, 透過蒐集實際data, 統整出台灣的醫生病人的互動關係如何, 這些研究數據,一定可以有效突顯台灣的醫病溝通關係有多麼的薄弱。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我的德國看病經驗: 願意仔細講解的好醫師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4 意見:
看到這篇不免也有些感慨,這種情形跟以前教育不足多少有些關係吧!過去常常是醫生講什麼就是對,因為知識背景的缺乏,爺爺奶奶一輩的常把醫生神化;但時代變遷的迅速,人吸收知識的能力或者應該講資訊遍佈的廣泛,一指神功可知天下事,也才會有醫生要請我們回去google。慶幸的是現在對方是不是一位細心的醫師,很快就可以分辨出來了。不過倒是想起一件事,小時候看病時,醫生寫診療單用的都是英文,還不是平常認識的正體字,那時候覺得醫生還真帥氣呢!
但日本醫藥有一點我覺得還不錯,藥劑發給一定跟著一張內容物說明的紙張,包括藥劑名稱、外形、用藥作用,就可以一邊吃藥一邊學習。
Hi, 點點,真開心又見到你! :)
日本藥劑師會發說明書真不錯,在德國,領了藥單到藥房買藥後,沒有這張單子可以拿,不過醫生在開藥時,通常會仔細講解他開了甚麼要給自己。我先前手發炎去看骨科,醫生要開給我一種叫作Diclofenac的藥,那醫生也稍微講解了這種藥的療效與副作用。我在德國真的沒有遇過醫生開藥時不先講解藥物一番的..
das ist ganz interesant!我朋友德文還不是很好的時候,去看了(因為下部疼痛),整個很不好意思,而且又不會講,只好一邊指那裡,一邊說tut weh。
大概就是如此,醫生才沒有解釋半天吧,但是可真是嚇死了,因為後來發現是結石!
另一個則是拔牙齒,整個臉頰都切開了,聽的我們都痛起來..... 這個這麼溫馨的看診故事,還第一次聽到呢
我其實在德國也看過很糟或很混的醫生, 但能遇到這位耳鼻喉科醫生很幸運, 現在所有朋友都會去給他看呢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