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講英語"、"全球競爭力"、"愛台灣"三者的關係

我有一個也主修語言學的老友,他與我只要讀到台灣有關語言或教育相關的新聞,常會互通有無。尤其是當我們讀到很離譜的新聞、受不了所謂"專家"的發言或者媒體亂報時,我們通常會在msn上先大抱怨一通。有他這位朋友真好,我與他一起在msn上大吐怨氣後,再到部落格來時,情緒通常可以比較舒緩一點,避免用詞過度激動。

今天他傳這則新聞給我,標題為"愛台,給我外語政策",講述台灣某位"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的官員,呼籲政府將英語設為台灣的第二語言,好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這將是重要的愛台建設 (我找不到這協會的專屬網頁,好想知道他們除了呼籲大家學英語外都做些甚麼)。

基本上,"講外語不等於有全球競爭力/國際觀",我(與朋友們)在這篇舊文已經詳細討論過。

(但既然屢次見到這類報導, 且有頻率增加的趨勢, 我想再重複一次, 或許是最後一次. )  

外語的確很重要,但那是一把工具,某人把工具磨利後,不代表他能完美地使用它。如同,某人手拿支高檔的德國萬寶龍鋼筆,卻連一篇完整的文章都寫不出來; 或者手持著昂貴的萊卡相機,卻對如何構圖拍照一點概念都沒有。花錢就可以得到工具、花時間可以把它磨利,但是如何讓它合宜地發揮功效,那是另外一種的能力。當然要習得這項能力,也得借助工具。但是,用哪一牌子的工具、擁有多少工具並非這項能力的獲得因素。

所以,這位全球化教育人士在新聞裡表示,"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也是一種思維方法,一個國家人民的多元語言能力,可檢驗國家的多元思維與創造能力",此意見的前半部我深表贊同,語言的確是讓人類溝通與思維的工具與方法; 而這意見的後半部簡直是天方夜譚。一個人會講多種外語,跟他有多少思維能力並無直接關係,若依他所述,瑞士、盧森堡、比利時這些多語國家,應該產出全歐最有創造力的人民才是。這句天方夜譚的另一種譬喻版本還可以是,"一個人手邊有多少種顏料與畫筆,可檢驗他的藝術創造才能"。

若一個國家目的在教育人民的"多元思維與創造能力",訓練方法應先讓人民使用身邊已習慣的工具來學習此能力,等習得這能力後,無論手邊換用哪種品牌的新工具,都能很快上手,善加利用。所以,我認為,一個國家人民有多少思維能力、創造力、競爭力,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這個國家自身國語文的教育政策。基本上,看看一個國家的國語文教材、作文的教學方式、與教學重點,就大概能知道那個國家人民大約是怎樣思維的。

因此,"外語"很重要、"創造力競爭力"很重要、"愛台"也重要,但三者,基本上根本沒有甚麼直接關係。想要讓這三者沾上關係,這些全球化教育專家們,要另外推廣的事情可多了。

 

2 意見:

Unknown 提到...

每次看到這種新聞都直接跳過。
這些「專家」的發言,往往就是造就現在台灣教育的最大殺手。

每次看到連中文都學的二二六六的學生,
更不能理解那些提倡什麼第二外語、
還有覺得講英文很高尚的那些人的心態了。

Chiaokovsky 提到...

嗯 以後我看到這種新聞也會直接跳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