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前的某早晨, 我手中的德國日報文藝版, 大幅刊出了這部瑞典電影的介紹與評論, 附上的即是這張照片. 灰濛的圖片, 模糊的景物輪廓, 不太像是電影劇照, 比較像是一幅新印象派的畫.
我讀了一段簡介就打住, 只要是我想進戲院看的電影, 我通常不願意細讀報章雜誌的評論, 尤其是德國電影行銷方式是有名的不體恤觀眾, 讀完講解劇情過度詳細的影評後, 我對那部片的興致與新鮮感, 通常也就整個煙消雲散.
不過, 我倒是很愛看預告片. 我覺得預告片的製作也是一門大學問. 它的功能是吸引觀眾, 卻不能透漏太多劇情, 又得盡量告知觀眾這電影的類型(genre), 讓觀眾在進電影院前已經心裡有個譜, 自己大概會面臨何種劇情與表情的鋪陳. 預告片的設計, 偶爾也會刻意在劇情方面誤導觀眾, 這個設計, 有時可以加強觀眾看電影時驚喜, 有時卻讓人失望到底, 像我之前看的柏林愛樂紀錄片, 就是一個預告片與電影本身論述矛盾的例子. 我想, 若有誰能夠整理比較一下預告片與電影本片的關聯性, 一定會研究出些有趣的結果.
我前幾週上網搜尋這部電影的預告片, 找到一些沒有字幕的trailer, 預告片的對話並不多, 由五六段毫無關聯的場景組合而成, 如同我在報紙上看到的那張劇照, 燈光顏色的對比, 景物氣氛的幽暗, 每段影像, 都像一幅幅藝術作品. 我讀報紙簡介時, 雖只讀一小段就停住, 那段也已經告訴我, 這部電影並沒有劇情可言, 而是由一波波的"人生場景" 拼湊而成.
我在imdb(電影資料庫)查這瑞典導演Roy Andersson的資料時, 發現imdb是這樣交代這部電影的劇情大綱:
'You, the Living' is a film about humankind, its greatness and its baseness, joy and sorrow, its self-confidence and anxiety, its desire to love and be loved.
我翻成中文如下:
'啊, 人生',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人的一切, 人世的美好與根基, 人生的喜樂與憂傷, 人類的自信與焦慮, 想愛與被愛的慾望.
看到這幾段文字後的當晚, 我就買票進了電影院, 不只想跟著電影品嚐人生各種滋味, 更想知道這位瑞典導演用何手法來描繪人世風景...(待續)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電影] You, the Living. 啊!人生 (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6 意見:
曾老師您好,我在雪梨唸教育碩士班,下學期要決定論文題目,我想寫電影與教育的題目。在這裡的台灣朋友推薦我來問您,我也剛讀完您在Len Unsworth書裡的chapter,我對您提出的film coherence很有興趣,想試試用在教育裡,但是我很不熟悉電影分析理論,能否請您建議,如果我要寫教材的部分,我能用甚麼分析方法,您的cohesion/coherence方法您覺得可以用在教學嗎? 還有您的chapter裡寫到您反對詮釋性的分析,但是如果想要教學生評論電影,有甚麼好方法。我知道您一定很忙,但很希望能得到您的建議。我先感謝您撥空回答
你好,若是只要教學生分析電影形式,British Film Institute有出一套很完整的教材教法,給中學生適用。目前也有不少人討論電影與批判教育,用Lacan或精神分析之類的,但這牽扯到你說的反詮釋,我的確覺得那類評論太浪費電影這門藝術,更別提用在教育,我反對讓學生學一堆詮釋。
film cohesion可適用在各種影片類型,但那都是分析方法,要怎麼用,端看你的使用目的。那個chapter是我06年寫的,妳要不要mail給我ctseng1206@gmail.com,我們這幾年有比較新的paper。
對了,關於電影critics,看看Bordwell的部落格吧,他的文章是我認為當代最高品質的電影評論.
那請問版主認為台灣目前哪位影評人最"高品質"?
很抱歉, 我都不是很熟, 所以無從比較喔
能否請您推薦幾個外國(English)的好的影評或電影介紹網站?
坦白說我真的很少看影評, 所以我不太知道有哪位影評人比較好. 我也很少仔細看新電影的介紹資訊, 所以我常常來不及follow院線片.
不過, 若不提影評或介紹, 有幾個電影相關網站我或許可以推薦你看. 例如David Bordwell的部落格文章我一定都會讀, Ed Howard的"Only the Cinema"部落格我偶爾也會看, 他常分析老片, 還有Ted Pigeon的The Cinematic Art. 但這些文章不太是單純講某部電影內容, 他們通常針對很多更廣泛的相關議題來分析. 且文章都落落長, 希望你不會覺得無趣. 真的很不好意思又幫不上忙喔.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