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前納粹人權罪犯的審判

上周明鏡新聞刊出了一則標題為Delayed Justice"遲來的正義"的報導,講述前納粹警衛John Demjanjuk,即將被引渡回德國受審。這位五十年前就成為美國公民的人權罪犯,在二戰期間的波蘭集中營,負責毒氣室的死刑執行,他直接牽涉29000位猶太人的屠殺。若審判結果罪名成立,這位現年八十八歲的老人,餘生可能即將在監獄裡度過。

二戰結束後,納粹罪犯調查中心(Central Office of the State Justice Administration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Nazi Crimes)於1949年在南德成立。調查與保存納粹屠殺的資料與受害者名單,從戰後至今,他們也陸續將7000位人權罪犯起訴判刑。

明鏡新聞報導也寫到,這次納粹罪犯調查中心,在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努力後,終於成功地申請將John Demjanjuk引渡回德國受審。

這篇報導,詳細地交代這三十年來,德國人權組織與上述納粹罪犯調查中心如何竭盡所能地想讓這位雙手沾滿血腥的集中營警衛繩之以法。(他是目前排名第二的逮捕對象,第一名是據說目前仍活著、但躲藏在南美洲的前納粹集中營醫生Aribert Heim,這位醫生曾在集中營利用猶太人作過很多極度殘忍的醫學實驗。)

John Demjanjuk原本出生於匈牙利,是修車廠工人,但在1942-1945年間,他參加了由納粹號召5000位東歐年輕人組成的青年兵團Trawniki,這些年輕人,全被派到集中營去執行殘忍的屠殺任務。他在法庭上宣稱,他會參加這青年兵團是逼不得已的,因為他在1942年時,由於納粹入侵成了戰犯,當時他願意"為了幾塊麵包就出賣自己靈魂",他是逼不得已才加入Trawniki,成為納粹的一員,負責將一車車的猶太人送進毒氣室。

戰後,Demjanjuk在南德繼續開修車廠工作,從沒有因為他的納粹身份有任何阻礙,他成家後,1951年他申請全家移民美國。

從1970年開始,德國納粹罪犯調查中心聯絡美國,希望能引渡這位罪犯,1988年他被逮捕,送往以色列法庭,當時因為有五位猶太受害者指認,原本被判了死刑,然而,這五位受害者裡,有三位事後承認在指認時搞錯了人,於是Demjanjuk因為這些受害者的錯誤,無罪釋放,回到了美國。

之後幾年,德國納粹調查中心不斷地收集被害人資料與Demjanjuk執行屠殺的證據,終於在今年正式發函美國,要求引渡。Demjanjuk的兒子也不斷地寫信抗議,他的父親,是因為德國政府想在國際媒體前表現正義的形象,才被誣陷,他的父親其實是無辜的。

這次能成功引渡John Demjanjuk,即使不確定他是否將因為健康因素脫罪,對德國人權組織來說是一大鼓舞。目前,還有大約十五位活著的前納粹罪犯,這些八、九十歲的老人們,改名換姓後,躲藏在南美洲各處。然而,有Nazi hunter之稱的德國納粹罪犯調查中心表示,他們仍會竭盡所能地追查,即使是遲來的正義,還是一定要伸張。

Read more...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創意培育不是技能訓練

本文刊登於聯合教育論壇2008/11/19

日前有報導指出,文建會將在四年間投入廿億元經費「建構文化創意環境」,眾多學者也憂心,台灣重考試的主流教育,培育不出創意人才,政府應建立實力重於學歷的文化創意人才培育模式,也就是成立不同於主流教育制度的文創人才培育模式。

筆者以為,有意提升台灣創意人才的培育,首應探討的,是如何改善主流教育只重考試的僵化制度,並在其注入刺激創意與靈活思考的教學元素。

報導裡指出,目前台灣的許多大學已成立數位媒體、藝術的相關系,但創意人才的培育狀況,仍成果有限; 因此,有學者指出,想有效培育創意人才,台灣應該轉而加強傳統藝術、戲劇科系的數位技術能力。

然而,我認為,此創意培育觀念亦有點本末倒置。目前台灣創意人才培育方面所令人擔憂的,是即使台灣已經有眾多文化藝術相關學校科系,優秀突出的創意人才仍有限。而眾所皆知,創意,是一個人靈活思考、想像力的組織展現。若台灣學生在國小與中學,都只接受僵化的主流教育,如何能期待他們一上大學,即使進了文化藝術科系,就能馬上有展現創意的能力? 沒有這些最基本的思考與組織能力,即使學生有密集的表演技能訓練、有數位技術的或多元媒體工具在手,創意這複雜的抽象形體,也無法具體發揮展現。

的確,數位技術能力與藝術結合的教育,可以產生數位內容產業的人才,但這些技術人才不代表文化創意人才。也就是說,創意的培育,與表演技能或數位技術的加強訓練,並無法完全畫上等號。

再者,創意這概念,不只適用在藝術與表演方面,各門學科、各個領域,想要有理論或實踐上的突破與進步,靈活的思考下產生的創意,亦是最重要的推動力。以台灣只重考試的僵化主流教育,欲在各學科、各領域培養出有創意的理論家或實踐者,成果恐怕亦是有限。

如報導所說,台灣以考試分數為重的教育,沒有太多活躍思考的訓練,的確是摧毀台灣教育體制裡創意培育的首要原因。因此,針對加強台灣創意人才的培育,除了成立於不同於主流教育制度的培育模式,台灣教育學者們更應該探討如何在主流教育下,加強創意與靈活思考力與組織力的教學元素。筆者以為,這才是提升台灣整體創意人才培育的治本方法。

Read more...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德國的"反核抗議": 一樣是"抗議"相關報導,為何...(下)

本文接續 德國的"反核抗議": 一樣是"抗議"相關報導,為何...(上) 比較台灣與德國有關抗議報導與評論的品質差異。

以下為我從幾份不同立場的德國報紙所節譯下來的反核抗議相關報導:

中間偏左的"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這次在Gorleben(漢堡附近城市,也是抗議地點)的抗爭行動,象徵反核運動已超越德國幾十年來的傳統儀式, 進入另一新階段。這次由綠黨所動員的反核抗議, 有前所未有的抗議人數. 群眾之龐大, 讓人想起G8高峰會議當時的反全球化抗議規模. 由於之前的校園宣傳與號召, 使得這次抗議行動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的一起加入, 如此一來, 原本讓德國人普遍以為走入歷史的反核運動, 有了復甦傳承的希望.

或許是因為目前核廢料掩埋場的不穩定狀況與新聞, 讓這次的抗議動員如此成功. 這次抗議無論是對核電企業, 或對德國總理Merkel與她的政黨來說, 都是一個重要警訊. 許多年輕公民都深信, 上一任政府(SPD與綠黨)所推動的"核電減廠計畫"理所當然要繼續實施。即使政府想要用全球暖化危機來說服民眾核能的好處, 趁機粉飾核能電廠對環境的污染, 恐怕也難以成功。目前德國政府的政策走向, 必會再度激起"反核"這有悠久歷史的運動大復興.


偏保守的"世界日報"(Die Welt)
由於石油天然氣價錢上漲與德國長期來自俄羅斯能源輸出的依賴, 政府再度審視核電的必要性,讓核能企業復活。然而, 核廢料掩埋的問題, 卻從沒有辦法正式被解決. 即使那些贊成保留核電廠的人士也都應承認這一點。關於核廢料掩埋問題, 政府與相關人士絕不能迴避不談。

週末的反核抗爭行動所反映的現象, 是整個議題將很難有"取得折衷解決方法"的空間。對那些第一次參加反核運動的年輕人來說, 整件事情只有"對與錯", "廢核廠要不就抗爭"之分。

左翼媒體"每日報"(Die Tageszeitung)
德國核廢料掩埋問題, 再度登上檯面。那些能源公司企業,正期望廢核電廠計畫可以因為保守黨執政而取消, 畢竟CDU(執政黨)與FDP兩保守黨派已經公開表示會盡力讓核電廠繼續營運, 甚至利用這議題, 來打嬴得明年國會選舉。

然而, 上週的大規模抗議行動, 顯示這議題不一定對執政黨的民調有好處. 德國的反核運動停歇了好一陣子, 不是因為人們會無條件接受任何政策,而是德國民眾以為政府會繼續2000年就訂好的廢廠計畫。上週的抗議行動,已經象徵德國人會繼續爲反核抗爭下去。

很明顯地, 各在野黨都在利用這議題爲自己政黨形象加分。屬於在野SPD黨的環保署長Sigmar Gabriel也表示, 這反核議題會是左右選舉結果的關鍵。綠黨高層在週末, 比以往的抗議行動都更高調地參與了這次行動, 左翼黨(Die Linke)也到場企圖收割政治利益,這三個黨(SPD, 綠黨, 左翼黨)若明確堅持反核,堅持廢廠計畫的實施,反核議題必定會這些政黨,在明年的選舉得到更多的關注。

基本上, 整個德國反核抗爭, 很明顯地就是從2000年來兩個不同黨派執政前後政策不配合的後果, 支持反核的就不可能支持執政保守黨,抗議者政治傾向很明顯。且如同報導所說, 在野黨也準備利用反核議題來當作明年選舉的籌碼。

然而,德國報紙登出的報導與評論,與我這幾天陸續在台灣媒體上讀到的學運相關報導與評論,最大的差異,是"就事論事"的邏輯力。例如,我在德國各主流報紙陸續讀到的反核抗爭新聞或評論, 從沒有出現過類似以下的論述:

1. 那些反核年輕人背後有政黨支持, 所以他們的動機令人質疑,

2.反核人士與警察發生流血衝突是暴民, 怎可以不譴責暴民"污染"社會平靜, 而只繼續討論核廢料污染,

3.在野黨要反核能政策前, 先自己去檢討一下前總理SPD黨的施絡德與俄羅斯天然氣企業的曖昧關係, 要不就没立場反核汙染

德國每份主流報紙, 如上所註名, 都有明顯的政治立場,然而,一個關於政策與議題的評論,不會因為這議題背後的政治黨派與報紙不同調, 就否定這個議題的正當性(如1.); 報紙評論更不會為了替自己政治立場擺脫這議題, 而拿其他議題來牽拖與模糊焦點(如2.或3.).

我有很多德國同事與學生, 都是積極參與德國社會運動的年輕人。我親眼所見的是,他們的抗議行動,多是反對執政黨某政策與不當行為,他們無需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包裝得政治超然。他們一旦有了理性的論述,即可上街頭。

所以, 當我這幾天所讀到這樣一則由台灣某教授寫的評論,尤其是見到以下的這段話,並對照我所見過的德國抗議行動,我感受到台灣學運的悲哀之處:
因此,這個聲明雖然意圖超克藍綠,但效果上是否反而再度強化了藍綠對立,則頗讓人憂心。因為人們有理由擔心這個理應進步的反集遊法議題又再度包裹了政黨鬥爭的議程,不然為何非得以這樣的特定辭庫與象徵來框架這個議題?是有可能擔錯心。但是,運動者非得選擇要讓另一群同胞公民擔這個心、起這個疑嗎?何況這個選擇非但無益反且有害於運動的真正普及。這是我拒絕連署此聲明,但衷心支持學生挑戰集遊法的理由。

這次學運的訴求與論述基準,我覺得再理性不過。學運最近屢次被批評、扯進藍綠爭議的最大原因,是由"台灣的藍綠惡鬥"與"台灣民眾普遍沒有理性思考力、容易被媒體操弄而撕裂"這個兩大元素所長期交織的惡性循環造成。若要說學運的訴求與其議題框架不夠深廣、不夠超越藍綠、易引起誤導,這邏輯未免有點本末倒置。

學運被扭曲,算是上述惡性循環的受害者。難道因為台灣社會有此惡性循環、像幽靈般的充斥各角落,所有基於理性的抗議行動,都得認命地把此幽靈的跟隨認為理所當然,且若無法與這幽靈和平共處,這行動就不算有被各界支持正當性??

是否以後每次有人想出來抗議政府的某不當行為,都得把歷年各不同政黨執政時的類似政策,公平地、超克藍綠地各個細數、批評一輪,讓這幽靈滿意點頭了,在台灣才能算是有抗議的立足點,否則台灣公民就有理由起疑擔心運動者背後的政治動機?

那好在台灣政黨歷史還不是很長啊...

Read more...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德國的"反核抗議": 一樣是"抗議"相關報導,為何...(上)


就在台灣野草莓學運開始後不到幾天,德國一群反核人士,也在十一月八日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抗議,約莫有一萬五千人自發參與,企圖阻止從法國承載核廢料準備到漢堡附近某城市傾倒的運輸火車。基本上,整件反核抗議行動的背景是這樣的:

德國在2000年時,由總理施洛德的Social Democrats黨(SPD)與綠黨聯合執政,當時他們宣告了即將逐漸減少核能使用率的計畫,目標是2020年關閉所有17座核電廠。當時,德國民眾都以為,自幾十年來就活躍於德國社會的反核運動算告一段落。然而,最近梅克爾的保守執政黨又提起要減慢關廠的計畫,外加幾起輻射外洩的新聞,整個反核抗議行動,於是在上周末又復甦。



上周我在校園裡就見到這些反核人士張貼的海報,我們系上也有學生加入抗議行列。 這些抗議人士,在寒冷的德國冬天,露宿三天兩夜,他們的行動,讓整個核廢料運輸行程延誤了14小時,這場抗議雖是由德國反核組織發起,但德國在野黨綠黨與左翼黨(Die Linke)也都動員參加,抗議行列裡也可見德國綠黨的黨內高層人士。

不過,上周的反核抗議,是德國自2001年來最激烈的一次 (這裡有更多照片)。抗議人士不只把自己鎖在鐵軌上好阻止運輸火車的通行、還在場邊放火燒警方用來阻隔抗議人士的圍欄,很多抗議民眾與警察發生衝突,雙方都有流血受傷 (在台灣,這些反核人士應該就是所謂的"暴民")。



當然,德國報紙媒體也都報導評論了這次抗議行動,大多指出,德國反核爭議示威,恐怕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且各黨派如何面對這議題,會決定明年國會選舉結果。

這幾天,我相繼讀了幾份不同的德國報紙對於反核抗議的評論,也從網路上讀了台灣主流媒體對學運的報導。然而,我每天固定的讀報時間,居然成了有趣的台灣德國"媒體報導品質"大對比。

最有意思的差異是,即使台灣此次野草莓學運主張他們行動與政黨無關,媒體對他們的報導,還是著重批判這些學生的政治顏色、甚至有媒體把學生比為民進黨打手。而德國上周的反核抗議行動,直接牽涉政黨利益,且抗議行列裡甚至有很多在野黨高層,但德國報紙評論,無論立場偏左或保守,幾乎不作任何政治抹黑或提及抗議對選舉利益的影響,只著重討論這次反核行動對德國社會運動的意義、核汙染問題、與德國各政黨都該面對的問題。

(因為實在有點過忙,過幾天,我會翻譯幾段我在不同立場的德國報紙裡所讀到的"反核抗議"相關評論,希望可以更明顯對比台灣與德國報紙的品質。品質高的報紙,應該發揮資訊傳遞甚至社會教育的功能,而不是淪落成為政黨互鬥抹黑的工具,否則,其內容跟二流小報或電視上的名嘴天花亂墜不負責任的話,有何不同?)

接續閱讀: 德國的"反核抗議": 一樣是"抗議"相關報導,為何...(下)

Read more...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野草莓學運,學生加油!


(圖:轉貼自Billypan部落格)

從十一月六日起,就透過網路,關心著台灣這場學生運動的進展,在電腦螢幕上見到這些學生的吶喊與堅持,我的心情也跟著激動,好幾次,克制不住內心感動,對著電腦螢幕飆淚。我人不在台灣,但每天無法不分心地從工作軌道跳針好幾次,透過網路現場直播, 部落客與twitter網友的紀錄,關注這些學生。



上周五,幾個臉龐未脫稚氣的德國學生,也出現在我面前,跟我報備他們想要早一小時離開課室,因為他們要啟程去柏林附近的一個城市,參加反核廢料傾倒的靜坐抗議。隔天,我就在新聞上,看到這些年輕人與學生們,為了抗議與阻止從法國載到東德傾倒的核廢料運輸火車,把自己身體用鐵鎖綁在鐵軌上,不讓火車經過。他們更在德國攝氏五度上下的氣溫裡靜坐過夜,就為了他們深信的社會價值。

圖:自bwpingu部落格轉貼

讀到這些新聞,看到無論是德國或者台灣學生的照片,我都再也無法心情平靜、保持沉默。我人不在台灣,無法到現場支持這些台灣學生與他們的理想追求。Again,我目前能作的,是告訴德國民眾,台灣也有一群年輕學生,就為了他們相信的人類價值,正努力用自己的力量,想改變醜陋的社會現實。於是,我把這次野草莓學運的宣言、訴求整理成一篇德文評論,再次刊登在德國新聞網站。我會持續從德國透過網路,關心這群學生,繼續在德國媒體上為這些學生的訴求與理想發聲。

學生加油!

野草莓學運學生的心聲
野草莓學運活動官網: http://action1106.blogspot.com/

Read more...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人權, 我們能作什麼?


(圖.由avant拍攝, 轉貼自台權會網站)

我常在部落格寫一些我在德國所親眼目睹的人權事件與行動, 記下德國與其他國家的轉型正義, 翻譯德國媒體各類人權相關的報導等等. 我一直很訝異德國媒體, 教育,與我身邊的德國同事與朋友, 對人權意識的重視與推崇.

台灣學校教育裡, 從沒有人權教育這一環, 我不是指要學生死背"人權"的定義或人權歷史與宣言. 而是, 台灣至今的教育體制, 並沒有辦法培養學生人權意識的兩大重要基礎: 理性與尊重. 所有人都知道這兩個耳熟能詳的詞, 但很少有人說得出如何在課程上落實. 於是, 全推給了"品格教育"這個更模糊的領域.

我長期從事語言與教育學領域的工作, 我對社會的觀察, 常從這個角度出發, 台灣社會有著西方的民主自由框架, 但我們的教育, 讓多數人民內心揪著一團華人從古至今都難突破的單向思考習性. 這兩道力量強碰, 於是, 理性的公民社會無法落實, 於是, 多元的價值無法和解.

台灣的"人權"議題, 只要一上媒體, 總是與藍綠政治之爭纏在一起, "人權"在台灣, 好像只是替自己政治立場發聲的一個藉口. 所以, 在新聞裡屢見不鮮的, 是有很多人這廂喊著自己人權受迫害, 那廂馬上變成踐踏人權的一份子. 也就是這樣, 總讓另一方的人馬有藉口可以繼續模糊該被獨立重視的"人權"議題, 而繼續正當化他們的一切作為.

我不管這幾天, 馬陳簽了什麼會讓台灣人民賺大錢的好協定, 或者一些政客再度講些什麼令人厭惡的民粹話語, 這幾天見到台北因為陳雲林到訪, 警察對人民的不當執法, 與網友們的影像文字紀錄, 覺得這一切場景似乎像是我常在德國報導裡讀到的, 有關中國政府對異議行動的壓制. 這不應該發生在我以為是自由的台灣.

我在德國工作生活, 算是過著"安祥和樂的舒適生活", 但見到那些年輕人,只稟著對人類價值的信仰,流汗出力,我若一點都不為所動, 我內心的罪惡感必把我吞噬.

我唯一能作的, 是把這一切真實狀況, 用德文紀錄下來, 告知那些願意關心台灣狀況的德國人, 因為德國媒體並沒有報導, 台灣其實不是只想著兩岸共同賺錢的好機會, 台灣人的抗議, 也不是因為反對黨基於政治理由的煽動. 而是我們在意社會的人權價值被踐踏.

以下文章, 編譯自我今天所發表的德文評論, 刊登在由一群關心中國與台灣資訊的德國記者所架的新聞網站:


台灣是否將成為警察國家?

十一月三日陳雲林抵台, 這是歷史的一刻, 六十年多來第一次, 有如此高階的中國官員參訪台灣. 有些人對陳雲林表達熱烈歡迎之意, 當然, 也有很多人對台灣的主權感到憂心:

今年八月, 新上任的總統馬英九在墨西哥雜誌的訪問裡表示, 台灣與中國為區域關係,這樣的宣稱, 大幅的貶低了前兩任總統對於兩岸國與國關係的堅持. 這已讓很多台灣人不安.

於是, 隨著陳雲林的到訪, 關於台灣主權保護的抗議聲浪不斷. 政府也出動約莫七千位警力保護由北京來的貴賓, 避免訪客的行程受打擾. 然而, 這幾天警察的執法, 不只在"防止打擾訪客行程", 已經侵害了人權與個人自由.

有些人, 只因為手拿西藏或中華民國國旗, 就被警方非法拘留盤查, 所謂非法, 是因為在台灣, 要拿任何一種國旗都是合法的行為. 除此之外, 有些人也因為穿著表達台灣主權理念的衣服而遭警方為難, 更誇張的是, 有店家播放有關主權理念的台灣歌曲, 因引起民眾歡呼, 就被警察強迫禁止播放音樂與關上店門. 有位紀錄片工作者, 也因為在陳雲林身處的飯店附近用隨身的錄影機錄下畫面, 隨即被警察帶到警察局盤查.

這些警察的執法過程已經違反了台灣的法律, 也與保障人民權利的憲法牴觸. 令人覺得諷刺的, 是台灣在2008年, 才在無疆界記者組織的自由度排名裡, 獲全亞洲第二, 僅次於日本. 到底是爲什麼, 這幾天, 台灣這自由與民主的國家, 能如此非法地使用警力?

到目前為止, 政府仍不承認錯誤. 台灣自二十年來與獨裁政權統治的中國最大的不同, 就是人人都享有的表達個人理念的權利. 此權利被非法剝奪, 政府與警察仍欠人民一個道歉. 陳雲林訪台的幾天, 無疑是台灣近二十年來人權路上黑暗的幾天.

這是我目前能作的.

你呢? 你又能爲台灣人權的保障作些什麼?

Read more...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體驗中國網路監控的感受

上週讀德國報紙'毎日報'(Tageszeitung)時, 看到一則有意思的報導,大致是建議德國人可使用一種Firefox新推出的add-on, 一種名叫China Channel firefox(CCFF)的附加元件,來體驗中國境內網路受監控的感受。

我翻譯幾段報導如下:

中國有全世界最多的網路使用者,中國政府築起的防火牆,監控、過濾所有不利政府的消息與關鍵字。

Firefox的附加元件China Channel,使用伺服器切換工具(SwitchProxy Tool)的套件將用戶連結到中國國內各個網路伺服器。讓用戶使用中國的IP位址來上網,而這些位址有中國政府的審查監控,隔絕任何有關自由、民主、宗教和政治等議題的訊息。所以,使用Firefox China Channel,可以讓中國以外的網路使用者就像在中國上網一樣。

網路使用者在中國,只能搜尋一些政府許可的資訊。BBC或者CNN網站有時可以閱讀、有時則無法連結。若搜尋的主題或文章與西藏獨立或台灣衝突有關,馬上自動封鎖。例如達賴喇嘛的網站,完全無法連上,螢幕只會出現,"連線失敗"的字樣。

有關中國監控網路自由的議題,西方國家從沒有停止批評抗議。最近一次的爭論,是奧運時期,中國政府並沒有履行承諾,讓西方記者能暢通無阻的使用網路,當時記者們只能閱讀沒有被封鎖、對中國官方沒有負面影響的資訊。

這個軟體的設計者Aram Bartholl,也把此次的China Channel軟體創作,轉化為一場小型展覽,在香港展出。民眾會在展覽場看到兩台不同的螢幕,其中一台使用China Channel顯示中國民眾能獲取的訊息限制,參觀者可以明顯比較香港與中國的網路自由度。

國際人權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也在上周也公開批評由Google, Yahoo與Microsoft共同發起的一個網路人權提議Global Network Initiative。這提議原本是要宣導促進網路與訊息的自由與流通,也得到一些人權團體的支持。然而AI拒絕為這提議背書,因為Google, Yahoo等企業,過去一直是中國利用來監控與起訴異議人士的幫兇。即使這項人權提議指出,未來這些企業將不隨便提供用戶隱私,但AI認為,這些提議與承諾還是太過模糊,看不出任何能改變現狀,能與中國監控法規抗衡的實際方針。所以,即使這項人權提議看似能提升這些公司的形象,還是不符合能讓AI背書的人權條件。

Read more...

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日記] 又見bitch小姐 & 生活啊生活

1. 上周去當一位博士生的答辯委員. 想不到我的德國演藝界名人同事Bitch小姐(請參考此舊文: 勇闖德國情色藝能界的大學講師--Bitch小姐) 居然也到場. 已經好久好久沒有看見她, 只聽說她因為趕通告錄影, 忙到已經無法在系上開課, 所有系上會議, 她也完全缺席. 果然, 學業與演藝事業難兼顧, 真是全球通行的事實阿!



所以上週看到她, 令我驚訝萬分, 尤其是前幾週我才看過她演的電影Chiko(這是Trailer), 她飾演一名妓女, 作風言行照例大膽. 其實我已經很習慣看到她在媒體上裸露或者罵髒話, 但這位電影裡的人物, 上週走到我面前, 還跟我討論博論送交的細節, 簡直一切都太虛幻了. 那位答辯博士生的太太當天有拍照, 有把我們兩個人的交談畫面拍下來, Well, 我想我就不便把照片貼上來了....

第一是因為我若没經她同意貼照片, 可能會被她告侵犯肖像權, 到時我們的新聞一定會上德國版蘋果日報"畫報Bild Zeitung", 我可不想因此上八卦報, 讓人以為我也很想红啊.

第二是因為, 與她合照完全是個失策, 我站在她身邊整個人氣勢都弱掉, 她上周雖然衣著以近乎平民化, 但照片上誰是藝人誰是路人也太明顯了吧. 難怪我今年夏天去上海時Nicole對我的時尚感之低落深表憂心, 上次去希臘開會前她居然還在mail裡提醒要我別穿太難看, 這次收到與Bitch小姐的合照, 我完全明瞭Nicole的耳提面命果然是有根據的.

2. 上週布萊梅大學正式開始上課, 我的研究室外面走廊每天熙熙攘攘地, 整個校園又熱鬧了起來.

我這學期的課被排在周五下午, 這是個好時段, 很多德國大學生周五下午都不愛排課, 所以來修這堂課的人就不會太多. 我心裡的理想人數是一班有20人, 無論分組討論或者期末報告, 這人數通常是最好掌控的, 多於25人, 就很難關注到每個學生的狀況.

這學期我老闆又派我開一堂叫做Language and Film的課, 這種Title老是會吸引一堆大學生來修, 大家一開始都以為就是看看電影討論劇情吧. 兩年前我上過一樣的課, 學期一開始來了快五十人, 兩星期過後, 他們發現原來没那麼好混, 走了一半. 學期末, 只剩下十人真的拿到學分.

德國的系統跟台灣或英國完全不一樣, 德國學風以"自由"為主. 台灣或者英國的大學生, 若想修任何一堂課, 確定選修了就不能中途退出, 否則視同被當, 德國就不一樣, 你何時想退出都可. 這對老師來說簡直麻煩透了, 有幾次學期一開始就安排好的分組與課堂報告順序, 都因為很多人臨陣脫逃而整個打亂.

上週五我的課室裡坐了26個德國大學生. 照例來了很多金髮的年輕女生, 每位髮型衣著裝扮都是很類似的款式, 對我的亞洲眼睛來說, 她們的外表相似度真的很高. 然而, 課堂的Discussion是打分數重點之一, 所以, 我必須很快速地記住所有人的名字, 相貌與課堂表現. 這總是毎學期開始的首要艱鉅任務...

3.

十月底學校正式上課後, 周一到周五每天生活似乎陷入了無止盡的忙碌, 不過, 我反而找到了一定的生活韻律: 周五要上課, 周四要備課. 一周失去了兩天, 我周一到周三反而更能靜下心來專注作份內的工作. 周六偶爾加班, 周日可以放鬆. 有這樣的生活韻律, 反而比開學前有時渙散有時緊繃來的健康一點.

我一直以來, 常會被自己的行動力給嚇到, 只要我有興趣, 決定想作的事情, 我總是可以二話不說立刻就作, 可持續好幾小時, 好幾天, 好幾星期, 好幾個月的專注, 仍能保有興奮的衝勁, 直到作出成績為止. 但我最厭惡自己的, 就是個性另一頭的極端, 只要我沒有太大興趣的事情, 無論什麼理由甚至威脅, 都無法讓我不厭煩, 不找藉口排斥與托拉。 所以我應該慶幸自己選了這行業, 我想, 像我這種找不到平衡點的人, 是無法在任何業界商界打滾的...

4.
上週還在希臘看海閒晃, 這周已回到工作崗位, 年底要回台灣, 明年夏天幾個開會行程也差不多排定. 每年就是這樣不停的飄來飛去. 能夠有機會踏足世界各角落是令人興奮的. 但年紀越大, 坐飛機對我來說越是痛苦厭煩. 有一次讀到電影導演Orsen Welles說過的話--- There are only two emotions in a plane: boredom and terror. 這讓我再同意不過了...

Read more...

胡佳獲歐洲人權獎: 德國報紙的評論

上週四European Parliament歐洲議會不顧中國的抗議, 頒發人權獎(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給正在坐牢的中國維權人士胡佳, 外加德國總理Merkel人正好在北京參加ASEM(Asia-Europe Meeting)商討金融危機,上週連續幾天,德國媒體不論立場左右,都針對胡佳獲獎的新聞刊出評論。基本上多數媒體都對中國向歐洲的威脅表示厭惡,但也都認為不管怎樣抗議,歐洲與中國,仍因現實利益,終究需要彼此。

台灣對這件事似乎沒有多太多著墨,以下我整理節譯了幾段這幾天在不同報紙陸續讀到的評論。

明鏡周刊 (Spiegel):

儘管中國不斷的警告語施壓,歐洲議會上周四還是決議頒發象徵最高榮譽的人權獎給胡佳---這位為愛滋病患人權、民主與宗教自由奔走努力,卻被裁定"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而入監的維權人士。

此決定的公布,正好落在極為敏感的時間點---這幾天,歐亞43國正在北京召開ASEM,討論全球金融危機的對策。消息一公布,北京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立刻致電抗議歐洲議會頒獎給"罪犯"的決定,並且向歐洲指出,周四的決議已經算干涉中國內政、違反了"各國應該互相尊重、平等對待"的全球共識。

中國駐歐大使從十月起,屢次對歐洲議會主席Hans-Gert Pöttering施壓,若頒獎給中國罪犯,等於是直接危害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北京之前也用同樣的手段,針對胡佳提名諾貝爾和平獎,提出警告。

然而,上周四Pöttering公布此項決議時,仍形容胡佳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權戰士",並明確表示:"我們這項決定,正象徵歐洲議會將繼續支持那些在中國內部為人權奮鬥的勇士。


中間偏右的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在議會公佈頒獎決定後,中國幾星期來的施壓手段即宣告失效,之後他們居然用"干預內政"的荒謬藉口來抗議。中國官方在近幾年來屢次用"危及經濟合作"當威脅,來躲過歐洲政府對中國政治與人權的批判。然而,這次議會的決定,顯示了歐洲議會不再為這類藉口而讓步的決心。

中國應該要了解,想利用經濟來報復政治有多不明智。中國越是威脅,越是顯露出自身的弱點與恐懼: 他們恐懼著外界的評論,他們恐懼無法掌握全面現代化、民主化的腳步。

其實,連德國總理都親赴中國,這已經表示西方國家與中國,無論如何還是得彼此合作。中國終於應該要學習如何冷靜地面對國際社會的批評,應該停止他們慣用的粗野恫嚇手段了。


中間偏左的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胡佳因紀錄、對外發表了中國在奧運前對異議人士的壓迫,於是,自從胡佳被逮捕後,他也成了全球知名的"奧運囚犯"。他的勇氣與實踐,讓他得此獎項,可說實至名歸。

這也是為何Angela Merkel在中國參訪時,還能把外交經濟關係暫擺一邊,公開讚揚歐洲議會頒發此獎的正當性。總理知道布魯塞爾這項決議的象徵意義,超越了任何高峰會議。歐洲議會也表示,這項獎項等於是正式宣告歐盟鼓勵支持那群在中國境內默默為人權奮鬥的不知名人士。

這項宣告來的正是時候。最近,德國知識份子與政客因為經濟理由,傾向把中國獨裁政權塑造成德國最友善的夥伴。到底批評中國人權問題是否會影響德商投資? 或者,中國無論經濟多強大都無法正當化它對人權問題的處理? 這已是近來經常能在媒體上聽到的激辯。因此,歐洲議會的決議,可說是在最好的時機,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答案--- 無論中國的經濟多麼成功,人權都不應該被剝奪。無論中國GDP有多快速地成長,像胡佳這樣的人,我們都致上敬意。


左翼媒體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

決定誰該得Sakharov人權獎的是在Strasbourg的歐洲議會成員,不是中國內部官員。中國能讓任何國內評論噤聲,這也是為何這項人權獎的頒發更具意義,國際社會與中國人,都應聽清楚中國維權人士的聲音。

無論是諾貝爾獎或者此次人權獎,中國的警告都像是毛澤東所形容的"紙老虎"。胡佳本是最有希望獲得和平獎的提名人,最後落榜,我們能想像,很可能還是跟歐洲害怕失去中國這重要經濟夥伴有關。事實上,歐洲與中國兩方都依賴彼此,沒人願意失去經濟合作關係。因此,對於人權問題的討論與批評,絕對還是有一定的空間,


偏保守的世界日報(Die Welt):

有些人以為中國會因奧運舉辦或者國際注目而積極進行改革,然而,北京政權實際作的卻是更積極地壓迫境內異議人士,以免破壞和諧表像。胡佳紀錄了中國的行徑而坐牢。歐洲頒發獎項給胡佳卻被中國以危害雙方互惠關係為理由威脅。

中國這些恫嚇實在很愚蠢,因為這些威脅,根本不可能真正付諸實行。看看現在的情況,即使歐洲與中國對人權的理解差異甚大,這對Merkel訪中行程一丁點影響都沒有。Merkel今年甚至還接見過達賴喇嘛,中國領導人也宣稱十分氣憤、也以破壞雙方關係為要脅。但是,現在國際金融危機才是真正端上檯面的重點,無論哪方的批判與威脅抗議,都阻擋不了歐洲與中國的緊密合作關係。這又再一次地證明,在政客的議程裡,人權問題,終究還是只能成為枝節項目...

Read more...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德國對"毒奶粉事件"的後續報導

昨天收到德國同事傳給我的一則新聞,是17日由德國明鏡新聞網(www.spiegel.de)刊出,有關中國毒奶粉事件的後續報導。報導內容不只讓德國人讀了覺得不可思議,連我看了都覺得離譜。我這幾天看台灣網路新聞時,似乎沒有見到相關內容 (或我漏掉了?),我節譯幾段明鏡新聞的報導如下:

毒奶粉下架後轉售大學生

中國的蒙牛與伊利兩廠牌的奶製品因為三聚氰胺事件而被下令全面下架; 這些九月十四日前生產的奶製品,依規定應該全面禁止販賣,然而,現在居然被轉往廣州的大學超市,以低廉的價格對大學生傾銷。

學生們並沒有放過這撿便宜的大好機會,這些毒奶粉於是在大學內成為搶手貨。一位學生表示: "這真是太划算了,可以讓我省點錢,我一直都很健康,我想,喝一點不會怎樣吧..."。另一位大學生也指出,他們的宿舍區最近出現一些奶粉售貨員,挨家挨戶向學生推銷便宜奶粉。

明鏡記者再度訪問到維權律師李方平,他與其他一百多位律師正協助受害嬰兒家長進行訴訟賠償。他先表示,中國政府雖仍對他的律師團隊持續施壓,要他們停止介入此事件與妨害社會的穩定,這些律師們還是在廣東、甘肅與河南省各呈遞了一份控訴書。然而,他們終究還是得等待法院決定要不要受理這些申告。

至於大學生搶購奶粉一事,北京非營利疾病防治機構"益仁平中心"認為,主要因為地方政府持續壓低毒奶粉事件的負面新聞,當地媒體也配合大力粉飾此事件的嚴重性,所以才會造成大學生們誤信媒體報導,無所顧忌地搶購便宜奶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