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又一則台灣教育改革的報導

以下這篇文章(藍字部分)是我今晚才讀到的, 是聯合報記者大略整理前幾天教育學者與家長團體對教改的意見, 又針對一綱多本等相關爭議提出建議. 而這些建議主軸, 正好反映出一些要點, 是我認為一定要共同先定義清楚才有辦法繼續探討如何改善的. 以下我很簡要地寫下自己的看法 (黑字部分).

學者分析》課綱癥結在考試制度
2008/05/16【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學者昨天投書建議準教育部長鄭瑞城,應全面檢討課綱、教科書品質,「用好綱好本取代糟綱濫本」,才能根本解決一綱一本、多本之爭;家長團體則認為,應減少課綱內容,避免考試填鴨,推動免試升學才能治本。

1. 想要檢討課綱與教科書品質, 用好綱好本, 一定要先找到共識, 到底我們要在什麼標準下, 找學生需要的好綱好本? 這個"好"是如何判斷? 為何現在的是糟綱濫本, 是因為學生學習壓力大還是有其他原因?

我們目前需要一個清楚地、共同地標準,來衡量好與濫. 例如, 是要讓學生學更多? 能活用知識? 減輕壓力? 學了以後不用再補習? 還是有其他的標準?

2. 家長團體提出避免『考試填鴨』, 這四個字背後牽涉的,是一整個龐大的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問題, 而這一問題也連結到上述第一點, 我們要底需要怎樣的好綱好本來配合, 且讓老師懂得教導使用這些好綱好本, 才能設計出好的考試制度,終於揮去考試填鴨的惡夢?

吳武典、周祝瑛、劉源俊等三名學者,昨天投書本報民意論壇指出,國中教科書一綱多本政策已失去原來美意,到目前為止,教育部仍缺乏研究,證明相較一綱一本,一綱多本確實有助提升學生程度、減輕升學壓力。

3. 每個國家都有升學壓力, 有社會競爭一定有壓力. 問題在我們學生承受了升學壓力後能否有同等量的回饋. 例如,能否受五分壓力, 就得到五分成果? 還是只盲目地肩負著壓力, 不知道目前升學壓力能給我怎樣的願景? 若如同這十幾年來,教改總強調要減輕升學壓力, 實在太籠統且絕不可能明顯兌現. 針對升學壓力問題,應該要讓家長學生清楚, 我們首先要擺脫的是怎樣的壓力,之後學生還是會繼續有升學壓力,但承受這些壓力後,後能換取到的價值為何。否則, 家長一直用"有無明顯減輕升學壓力"來衡量教育是否成功, 然而, 即使教改大成功後升學壓力只會轉向, 不可能整個去除.

學者指出,北北基選書、自辦基測,固然有爭議,但教育部也應知道,若一項教育政策已引起民眾很大反彈,在上位者就不應消極以對,要以更科學的研究佐證,放下身段和地方政府協商。將出任政務委員的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說,他昨天已看過學者投書,將提醒準教育部長鄭瑞城,應全面檢視是否有爛綱、濫本的問題,及一本、多本有無交集,和北北基好好談。

4. 那希望台灣相關的"科學的研究",真的能快點出爐阿!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則認為,過去一綱一本時代,學生照樣子補習、買很多參考書,升學壓力不會比較少,一綱多本改為一綱一本,無法治本,癥結仍在於考試制度,教育部應積極推動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並修改課綱,減少授課內容,讓孩子多點思考空間,不要只為應付考試。

5. 癥結不只在考試制度, 就算改了考試制度,修改了課綱與授課內容, 沒有教師的正確教學方法配合帶領, 孩子的思考空間還是無法增多的。

我的結論是,台灣的學者專家們, 一定要提出一個屬於台灣社會適用的complex framework, 一個『方法論』層面上的大框架,以用來涵蓋以上的所有問題,也就是五大方向:教材使用、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師資訓練、考試制度。讓這些方向秉著同一個理論基準, 朝同一個目標改革.

這些議題全都緊扣相關, 決不能像過去十年那樣piecemeal分散看待, 得全部一起宏觀地探討改善才行。台灣該從西方國家學習的,並非那些已實施在他們社會裡的教材或制度等等,而是歐美國家如何為他們社會發展出教育體制。換句話說,要學的應該是如何釣魚的方法,而不是他們在釣什麼魚阿!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