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阻隔大學校園與社會現實的高牆

(刊登於嗷雜誌 2009/05/23)

五月二十一日嗷雜誌刊登了 "笨蛋,問題不在酒"一文,講述台灣師大因為校園圍牆上出現酒類廣告而遭批評,於是決定撤廣告。除了作者李立偉討論到的「校園商業化」議題 外, 針對教育部認為學生該保持單純、校園內有酒類廣告違反教育意義,我認為,這個事件完全反映台灣社會對大學生的期待與想像,普遍仍過度保守。



如同李立偉在文中所提,歐洲大學校園裡的咖啡廳、酒吧內外有酒類廣告,早已是稀鬆平常。例如我居住的城市布萊梅(Bremen)是Beck’s啤酒 的出產地,全城的餐聽都有市民熟悉的Beck’s的廣告,大學校園內餐廳當然也不例外; 夏天傍晚,大學生在校園草坪上喝啤酒聊天,也是熟悉的畫面。此外,許多歐洲大學,根本沒有「校園」這個概念,大學建築分布在城市各處,系館附近不只林立著 讓大學生聚會的酒吧,也不乏更複雜的場所。若依照台灣官員們的邏輯,恐怕這些歐洲大學,都正忽視大學生的單純、正違反教育意義。




教育部如此批評,似乎仍把大學生當成中小學生一般管教,缺乏對成年人的尊重與信任。大學校園本是讓學生準備進入社會的重要場地; 近年來台灣社會一方面批評大學生沒有獨立自主能力; 另一方面卻剝奪大學生的獨立判斷與選擇的自由; 屢次主張強化「單純性」來當作大學校園內與外的明顯分界,又期待大學生一畢業就可以越過這道高築的牆,輕鬆地進入不怎麼單純的社會。

這些矛盾,還是源自於華人文化對學生身分的保守想像。例如,學生不應該參與政治、不該有意識形態、曾沾過一點負面意義的事物,都不應該觸碰,無論它們被賦予負面意義的原因是否正當,鮮少能有讓大學生自己取捨選擇的空間。教育部官員們或所謂「社會觀感」,已經定義好何謂為「正面」與「負面」。例如菸酒,背負著負面的道德意義,而這些價值論定,還是基於膚淺的表象或(過度保守的)傳統。

民主深化的台灣社會,需要能夠獨立判斷價值與道德的公民。台灣的所謂道德教育,仍只是不斷地追求既定的傳統價值名目。中小學生或許仍需要別人引導特定價值的認知,但是已經成年的大學生,需要很大的空間與機會,思考與取捨各種傳統價值,在社會各現實層面與不同角度衡量下會有的衝突。畢竟,現實社會裡,多數現象由複雜因素造成; 一個議題、一件事情的價值,並非可簡單地由「正面、負面」來二分。菸、酒、檳榔等教育部與立委口中的負面物品,還有更多基於社會觀感、學生不宜觸碰的事物,學生們在離開校園後,馬上得面臨自行判斷價值的抉擇。

獨立取捨傳統、現實、道德等價值,本來就是民主社會運作需要的能力。阻隔大學校園與社會現實的那道高牆,必須慢慢倒下。

4 意見:

Unknown 提到...

我猜這應該是因為『師大』的關係! 比較起來,與其說這是對於大學生的過度保護,不如說是台灣社會對於這群即將『為人師表』的人的一種印象與期待。至於這種刻板印象到底好不好,我覺得因人而異,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德國有德國的文化傳統,台灣也有台灣的,德國的作法是不是可以做為我們的準則,我覺得可以再討論 :-)

ps. 我也很喜歡這種散落在市區各角落的『大學城』

Chiaokovsky 提到...

很感謝你的回應和意見 :)

我認為,一個社會想要真正落實民主,人民要有一定的"民主內涵", 包括我常提的"理性思考、突破過度保守、就事論事"等公民意識"。而這是台灣目前還是很缺乏的.

而我認為,這些內涵與意識的形成,關鍵之一在於教育。目前, 我們教育裡無論模式, 保守, 與對道德的思考方式, 都無法直接連結到民主社會需要的能力. 所以,我覺得,我們還是不能用文化傳統來正當化"過度保守"。

但我們的確得找到屬於台灣自己如何突破"社會保守"的腳步與道路. 我也不認同貿然把西方社會的某些"作法、政策"直接移植到台灣社會然後誤以為會有一樣的效果,過去的教改就是教訓。

fu 提到...

台灣從大清帝國時代開始
就一直有一種奴性教育的影子
歷經日本帝國的統治到國民政府的威權
從來就教育民眾要乖乖聽從統治者的命令
而在數百年來的教育體系中
一種儒教父系威權的教育主張
一直持續在教育之中
也所以台灣教育界中
重視五倫教育
老師要有老師的樣子
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
一百年來的殖民統治
更是從校園時期就教育學生要盲從
不能獨立思考
從家庭到學校
從中下階層到白領階級都是這麼教育的
如果無法適應教育體系對道德自由與個性的鉗制
就會被放逐在社會體制之外
從中輟生到藝術界人士
皆是如此

台灣社會容不得特異獨行
這都跟東方傳統中的漢人封建文化有關
五四運動時說要打倒
日本殖民時期台灣知識份子不斷的要反封建
最後總是失敗

從這個酒廣告的例子
到先前許多課堂上情色教學被非議的例子
我覺得台灣要走向多元文化的教育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Chiaokovsky 提到...

過去是這樣沒錯,但就算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是要有人繼續鋪路、思考這路該怎麼走,就怕找不到路或走錯路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