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大學生素質問題 只是冰山的一角

本文刊登於聯合新聞高等教育論壇 2009/2/23

新任政務委員薛承泰,日前提出「年輕人競爭力」的問題,舉了大學生不早起上課的例子,引發一番討論。聯合報社論也刊出「非關早起,是競爭力問題」一文,指出「不早起」只是冰山一角,台灣真正的問題是大學生失去了接受知識與專業訓練的動機,無法為了取得知識或專業能力,付出辛苦代價。

事實上,筆者認為,台灣社會近幾年來對年輕人競爭力的批判,太常歸咎於大學生的素質問題。這樣的探討,不只是對大學生行為現象的過度詮釋,也顯露出台灣面對高等教育的成效檢視與原因追究,普遍仍太過狹隘。

大學生的素質,不能單一解讀,換句話說,大學生的表現,只是整個台灣教育體制問題冰山的一角。要問大學生為何不具備取得知識的野心,得追溯到他們上大學前,整整十多年的學校教育裡,有沒有漸漸引導他們,獲得吸取知識的方法,讓他們明瞭專業能力重要與意義。

的確,國家的競爭力非關大學生早起不早起,關鍵在人才的專業能力; 而讓年輕人具備此競爭力,固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然而,這個任務的達成,不能只仰賴大學,畢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培育,是十幾年累積的循序漸進過程。

批評年輕人毫無野心、不主動學習知識,不能只侷限於從大學生的行為裡找例證。更重要的,是探討台灣整個學校教育是否有足夠深度的課程,尤其是中學教育,讓台灣的青少年,在未上大學前,就能慢慢獲取掌控知識的獨立能力與自信,而非讓中學生眼裡,只有被知識支配的僵化考試。

畢竟,若上大學前的中學時期,學習與課程的重心,除了拼學測、考大學以外,完全無其他目的,無法讓他們體會取得知識的好處、學習獨立取得知識的能力,這些眼裡只有僵化考試的學生,在達到連續幾年的唯一目的後,怎可能在考上大學、過了一個暑假後,即刻理解自己與知識間的緊密關聯,並培養出積極獲取知識能力的野心?

------------------------------

(後記) 這篇文章,起因於最近一連串的大學生素質相關抱怨文,提供連結如下...

1. 聯合報 2009/2/18 薛承泰: 提升競爭力,大學生不翹8點鐘的課
2. 教授抱怨文 2009/2/19 大學生的第一堂課
3. 聯合報社論 2009/2/19 非關早起,是競爭力問題
4. 教授抱怨文 2009/2/25 兩岸大學生比一比》周六早7點 你在做什麼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