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算是我的『芬蘭年』:年初有位芬蘭博士生Tuomo拿了奬學金來我們組裡待了五個月,老師把他安排在我的研究室裡,我與他兩個人於是每天從早到晚面對面,一同工作近半年。2009年八月的芬蘭行,創造我旅行城市的高緯度新紀錄,盛夏八月的赫爾辛基,圍巾已經是上街必備單品。
與我朝夕相對的Tuomo有個習慣,就是不停地嘆氣或者大聲地深呼吸。一開始,這個習慣給我帶來很多困擾,我與歷年來共用研究室的同事們,大家心照不宣,只要進office就是完全安靜。研究室像打禪用的修行室,有時又像廝殺激烈的戰場,一切的劇情起伏都在每個人腦子裡上演,而這些高潮迭起的內心戲,需要外在的絕對安靜。
我發現他有這個習慣後,我開始跟著他嘆氣的頻率分心煩躁起來,每聽他嘆一次氣,我的戰鬥力就更薄弱,終於,某天我決定記下他每次嘆氣的時間,看看是我自己太敏感還是他嘆氣頻率真的太高。隔天午餐時間,我拿著密密麻麻時間紀錄想要跟他談這件事情,想不到,他開始講他太不順遂的念博士心路歷程,包括找不到長期的奬學金,指導教授不理他,有些理論他無法頓悟,等等。聽完他的境遇,我把那張『嘆氣紀錄』硬是塞回了口袋。
原來,這位芬蘭同學在求學上,真的有很多憂鬱很多煩惱,眼前這位朋友,就像是從Kaurismäki電影裡走出來的典型陰鬱芬蘭人。好吧,或許大聲深呼吸真能讓他好過一點~
接下來幾個月,我也就慢慢習慣他的嘆氣聲,他六月離開後,進來一位打字密集快速有如機關槍掃射的德國同事,這時,我反而想念起這間研究室曾經有的人氣。
芬蘭教育有個大祕密,是近幾年台灣信奉擁抱的myth。這個myth背後,還是脫不了以『國家競爭力』來判定教育成敗的邏輯。教育成敗當然不能直接與國家富裕程度畫等號。富裕的國家不一定有快樂的人民,中小學的學生上課時課程讓他們快樂學習,不一定有好的制度讓他們一路快樂無壓力到念完大學。
當然,有些部落格與市面上的好書,很詳細地紀錄了芬蘭中小學的教學現況,包括他們較活躍的課程設計與學習方法,社會福利制度配合下沒有任何一個小孩會被忽略,這些聽起來都比華人社會的教育厲害太多。這些講述不無道理,但我覺得,近幾年對芬蘭教育的推崇,把教育裡三種應該分開來談的東西混在一起: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教育制度,教育內容。
這三種東西只要被混在一起,教育的成功與否,學生能力的評斷與原因,就容易失焦。也因為這三類些討論全混在一起,台灣教育部官員去芬蘭考察,東學西學,回來後只是效法些表象制度,忽略其他因素,根本不會有像芬蘭那樣的教育效果。
就我所知的芬蘭,最厲害的一點,是沒有任何一個學童會因為經濟壓力失學,這是一個國家社會福利的最高成就。但芬蘭的中小學課程內容與設計,也是以西方二十世紀起發展出來的教育概念為基準,當然就培養學生活躍思考力這點,比華人教育內容的來得進步,但芬蘭與其他歐陸國家或澳洲等國,教育基準並沒有太大差別。應該說,西方教育課程背後的哲學理論從二十世紀發展到此,仍少有突破。當然,台灣的中小學人文教育,連這些二十世紀發展的教育概念都很難趕上。
芬蘭學生高中畢業後,也必須面對競爭激烈的大學考試,能上高學費的補習班也是富裕學生的優勢,Tuomo說,高中生第一年考不上大學窩補習班一年重考,也是很普遍的現象。不過,如同德國的教育制度,不考大學還是有上職校的選擇。不一定要念大學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因此,既然中小學教育內容與其他西方國家差異不大,大學生的素質其實跟其他歐陸國家並沒有相差太多。反而因為民族性,社會政策或其他因素[註],芬蘭人在歐陸的刻板印象,反而是鬱鬱寡歡不多言。
我的『2009芬蘭年』,有與芬蘭人朝夕相處五個月的觀察與『訪談』;有到赫爾辛基大學workshops面對芬蘭研究生的經驗,我覺得芬蘭教育其實沒什麼大祕密:它有如同其他歐陸國家一樣,跟華人學生比起來較快樂的中小學生,但沒有比其他國家更優質的大學生。而這些快樂的中小學生,長大後若想上大學,要面對的壓力比起台灣學生有過之而無不及。但芬蘭教育,最讓人羨慕的,就是政府確保沒有任何一個學童會因為父母經濟因素而受忽略。台灣教育部官員屢次到歐陸考察想學芬蘭。與其學點皮毛制度亂應用,不如先學會怎樣讓國內每一位弱勢兒童都能受到平等教育與關照吧。
[註]曾看過一則報導,有學者認為芬蘭語系的獨特讓他們認為自己不被了解,處在歐陸鄰國間非常格格不入,也是造成他們特別憂鬱的原因之一。有這說法,但可信度尚待證明!
延伸閱讀:[旅行]我所看到的芬蘭1: 酗酒的刻板印象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我所看到的芬蘭2: 芬蘭教育大祕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4 意見:
關於芬蘭人看起來特別憂鬱,有一說是因為芬蘭處於高緯度的北歐,日照特別短,因而自殺率也相當的高,不知道可真有其事?
:P
但是北歐五國緯度都很高,芬蘭卻特別憂鬱。所以我覺得跟緯度應該比較沒有關連,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這篇芬蘭遊記 http://bit.ly/p090b 我有提到芬蘭人酗酒問題的原因喔
I remember I read a report from some publication (Wall Street Journal or Time?).
What I got were:
1. Multi-language Education. They ALL know multiple languages VERY WELL.
2. Education of "Norm", not Elite. They do not focus their energy on the "smart", "high-potential" kids.
3. It is a pretty homogeneous society. (Thus, easier to deal with?)
4. Their education is more "lively". I am not sure what this is, but I think they don't need to learn lots of junk (like what we did).
@insectlin
我覺得這些還是過度崇拜芬蘭教育的cliche耶(不只有台灣會這樣, 美國也會信奉這種迷思)
1.芬蘭是雙語國家, 就芬蘭語和瑞典語兩種, 而芬蘭人的語言能力, 普遍來說並沒有好過荷蘭,比利時, 盧森堡,瑞士,等其他多語國家.
至於2, 3, 4, 都很general, 就如同我文章說的, 芬蘭教育背後的理論基準, 跟其他歐陸國家其實沒有什麼差別. 想擠進大學而得上昂貴補習班的芬蘭高中生, "升學壓力"其實沒有台灣高中生的小.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