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UPIED. WE STRIKE" (布萊梅大學行政大樓門口)
近幾年來,德國各大學的學生會,從沒有停止過抗議德國大學的體制改革與學費的徵收。終於,今年十一月起,全德國大學的學生會,聯合起來『占據校園』.
"SOLIDARITY INSTEAD OF ELITE"
"IF YOU WANT TO SING OUT, SING OUT. AND IF YOU WANT TO BE FREE, BE FREE"
他們除了不滿德國大學的高學費,還抗議這兩年來,德國為了配合歐洲的Bologna Reform,漸漸淘汰傳統舊制,德國現在與英美一樣,採用BA/MA制度。
德國大學的舊體制較自由,沒有修業年限,該修的課程多數也由學生自行決定;而新體制的BA/MA課程,由各系規劃嚴謹,幾年內必得修完,否則就畢不了業。新的年限規定,也讓許多必須在課餘打工賺錢的大學生們壓力倍增。
對德國大學生來說,政府為了節省經費,用新制讓大學變成一座座『學習工廠』,學生一進大學,就被逼著在短短幾年內吸收所有課程內容;學生在工廠『加工』完畢後就被送走,換下一批學生進來。
"CAPITALISM, NATION, SHIT"
布萊梅大學的學生會也響應全德國的行動,從十一月起,學生們就進駐我們系館一樓。他們搭起帳棚,輪流住宿校園。他們每天在學生餐廳發傳單,也在市區組織了幾場街頭抗議。一個月過去了,他們尚未有撤退的跡象。
全德大學生聯合起來佔據校園的行動,除了讓所有人知道他們的理性訴求,也讓我再次驚嘆德國學生會的左翼傳統與力量、以及教授老師們的全面支持。大學應該給予學生發言和一些參與制度改革的空間;還有,大學生,是最不應該保持沈默的一群人。沈默、麻木,是這個社會裡,能讓人輕易染上的可怕習慣,若不在年輕時抵抗它,這個習慣,即不知不覺地漸漸上身、入骨。而,正如同portnoy此文的標題---We know that silence can certainly kill!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占據校園的德國大學生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國語字讀音,何需只有單一解答?
國語文教育的目的,絕非讓學生以為他們應無條件地追求單一種最高尚、最正確的語言。
本文刊登於聯合教育新聞2009/12/03
近年常有國語字讀音相關的爭議,起因是國語課本裡某些字的讀音屢次修改,有些甚至跟日常生活的口語讀音大相逕庭,導致家長、學生不知標準答案到底為何。我認為,有關國語字讀音混淆所引起的討論與抱怨,其實可以回歸到台灣國語文教育的一個盲點與難以突破的弱點,那就是過度信仰「單一標準答案」的僵化形式。
首先我想釐清的一點是,語言的使用會隨著社會的演化不斷地改變,有各種類的新辭彙與文字讀音,持續不斷地在我們的文化裡發展著。一個語言,能有字典依據文字歷史傳承而紀錄的文字規則、也能有大眾所習慣的讀法用法。端看你是在甚麼樣的文化情境裡使用這個語言。例如「骰」字,不管字典依照何種標準、語音解讀為何,國內所有人都會讀「ㄕㄞˇ」,而非「ㄊㄡˊ」;「尷尬」多數人會唸成「ㄍㄢㄍㄚˋ」,要讀「ㄐ一ㄢㄐ一ㄝˋ」也無不可。
而國語文課的最大功能,不正是讓學生有應用國語文的能力?而學習「應用」語文該具備的能力,並非只是死背某詞、某字、某讀音的單一正解,而是理解各種文化情境裡,語言應用的多樣貌。對於各類沒有收入進字典的新詞彙、或不同於字典或課本註解的文字讀音,學生當然也應該要能判別,在何種型類的文章、何種情境的溝通下可以使用或者不適合使用。
侷限於對與錯的二分法,硬是要為某個國語字讀音找唯一答案,終究只是為了在(填鴨式)考試裡有標準正解,以方便學生作答與老師批改。因為,死記文字讀音的對錯,並無助於國語文教育中理應最重要的一環,也就是掌握語言、透過語言組織思考的能力。並非「語音」不重要,相反的,它很重要;而它會重要,是因為我們要在各種情境使用語言時用好它。畢竟,學生一出課堂,無時無刻都在各類社會文化情境下使用語言,無論是親友間口語交談、觀看理解媒體訊息、寫各種文類的文章,不同的情境下,都有不同的語言使用需求與標準。國語文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能夠在各種情境下靈活掌握語言; 或者,當他們接觸到別人的語言使用時,能反思當下的社會文化情境。
國語文教育的目的,絕非讓學生以為,他們應無條件地追求單一種最高尚、最正確的語言。
唯有把語言使用的目的與文化情境納入考量,語言體系裡的文字、詞彙等學習才有意義。因此,即便一個國語字的讀音能有多種、字典解讀與日常生活習慣用法不一,只要適合文化情境需求,何需強求學生只能接受單一解答?
Read more...
訂閱:
文章 (Atom)